[导读]《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未来五年,将打造“五个厦门”,即“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和“幸福厦门”。
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是厦门未来五年的目标。
东 南早报讯 《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未来五年,将打造“五个厦门”,即“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 门”、“文明厦门”和“幸福厦门”。站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有理由相信,2011年,下一站,驶向的会是幸福——
《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2010年12月22日通过。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就在4天后的2010年12月26日,2010年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揭晓,厦门无缘此称号。
这是厦门连续4年与“最具幸福感城市”失之交臂了。面对以杭州为首的“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盛大揭晓,这一次,厦门格外安静。不仅网络论坛里的相关讨论少,各路媒体也鲜有关注视角。
究 其原因,有两种声音:一方面,对幸福城市的评价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中,未上榜“最具幸福感城市”不等于城市没有幸福感;一方面,首届“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 中厦门的“名落孙山”带给市民的最初的失落感,伴随着4年时光的逝去已渐行渐远。而无论哪一种,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幸福议题的避而远之,颇有些面对“烫手山 芋”绕道而行的意味。
诚然,幸福感关乎个人感受,如何以各种发展指标评价“幸福城市”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此也便不难理解,幸福议题为何俨然烫手山芋了。
然 而,上升为政府意志的“幸福厦门”,却注定让我们无可回避——如何承接上一个五年、开启下一个五年,如何实施六大民生工程,如何把发展过程变成创造幸福、 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十二五规划建议》给出了纲要;如何感知两个“五年”的幸福指数,如何同时理性地看待发展带来的“城市病”,如何跟随城市的发 展自我成长,则关乎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厦门人。
搜索“幸福指数”,我们看到,住进保障房的低保户晒到太阳了,心里亮堂了;加入合作社的岛外农 民“赚钱机会”多了,钱袋子鼓了;外来工子女进入公办校读书,花费少了,教育条件好了,父母留在厦门的心也安定了;就连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偶尔来过,也被 厦门精耕细作的每一寸土地吸引了,流连忘返了……
而反思“幸福指数”,我们也看到,面 对高企的商品房价,搭不上保障房末班车的“夹心层”望房兴叹;随着车辆保有量越来越大,城区越来越拥挤,空气质量有下滑之嫌,岛内面临“超负荷”尴尬;甚 至有网友以“盛世危言”为题发出谏言,从经济特区发展优势减弱,厦门城市建设定位摇摆不定,车多地少、城市公共交通将成一大瓶颈,旅游资源同质化与庸俗化 等方面深入剖析,给厦门城市发展泼了一盆“冷水”。
幸运的是,疼痛让我们清醒,也让城 市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公租房、岛内外一体化,公立医院改革、公共医疗服务公益性、基本建成“全民社保城市”,畅通工程、步行道 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建设低碳化、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努力建设“充分就业城市”,增强文化软实力、深入推进“平安厦门”建 设等关乎民生的词组均有所体现。
或许,当“幸福城市”不仅成为一座城市民生改善的指标,也成为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并且,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都拥有更多评述“幸福”的话语权,我们离幸福也就不再遥远了。
我们期待,出现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那些铿锵有力的词组不会沦为口号主义的牺牲品;未来五年,我们不会“被幸福”。
城市环境
处处都有美的痕迹
62 岁的老康是龙岩长汀人。2004年,他在前埔为儿子买了一套小房子,那时,前埔片区虽然已建有不少住宅小区,相关的生活、娱乐配套却相对欠缺,从厦禾路拐 到莲前路,总会有一种心理落差;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得到改善,随着BRT开建,瑞景商业广场开业,前埔片区的人气开始迅速聚集,于是,2007年9月,老 康又在该片区买了一套二手房。如今,儿子结了婚,老康也和老伴一起来到厦门,并且于去年年底办妥了父母投靠子女户口迁移手续,准备在厦门安度晚年。说起城 市环境,走南闯北多年的老康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厦门——这里既温馨又整洁,最关键的是绿化好,不用出城就能到山地公园呼吸清新的空气,处处都有美的痕 迹。
【幸福指数】
城市发展,如何保证环境品质尤为关键。
回 顾过去的5年,厦门人看到越来越多的绿色,一大批综合性公园、山地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在岛内外多点开花。而展望未来5年,绿色仍然是厦门为之奋斗的 目标——按照建设森林城市的规划,到2015年,拟新建或续建公园58个,其中岛内20个,岛外38个,新增绿地面积约1138公顷;还将采用垂直绿化的 方式,“扮绿”厦门的大部分城市交通景观。
此外,《十二五规划建议》也指出,未来五年,厦门将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等重点环保工程,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
住进保障房,蔡耀铭夫妇不再为晾衣晒被发愁。
住保障房
旧城居民“幸”沐阳光
住进万景公寓2年多来,蔡耀铭最开心的事就是晒到了太阳。
43 岁的蔡耀铭是老厦门,从小在大同路的骑楼里长大。成家后,自己买不起房,只能“厚着脸皮”和老母亲以及哥哥一家在本来就不宽敞的骑楼里拥挤度日。随着女儿 的出生,窘境越来越凸显,最困扰他和妻子的,是晾衣服的问题——传统骑楼没有阳台,只能把衣服挂在临街的窗户上,既不美观,也很难晾干。因此,他们只好挑 天气好的时候,步行到附近的老体育场晾衣晒被。
蔡耀铭两口子梦想着自己可以买一套房子。不过,夫妻俩却相继下了岗,买房的梦想也便彻底破灭了。
直 到几年前,身为低保户的蔡耀铭被告知可以申请保障性租赁房,并且最终顺利通过审核,于2008年7月1日搬进万景公寓,蔡耀铭都不敢相信——不花一分购房 款,只需每月交纳100多元的租金,他们一家四口就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三居室,而且,南北通透的屋子,实现了他边喝茶边晒太阳的梦想,而楼顶是近1000平 方米的露台,晾衣晒被也再方便不过。
更幸运的是,很快,周边的配套就起来了——不仅万科金域蓝湾项目的业主陆续入住带来人气,从万景公寓到莲前东路之间的断头路通了,居民购物也方便了,而且,得益于BRT的开通,他们回老市区也不再“舟车劳顿”,随时都可以回“八市”走走看看。
蔡耀铭夫妇每月领取低保金,居委会还经常会送些米和油过来,加上打零工,日常开销基本没有问题。这样的生活,蔡耀铭十分满足和感激。同样满怀感恩的还有他读大专的女儿,她不仅身体力行当起义工,还给自己立下目标,将来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
【幸福指数】
住乃民生头等大事。低保户住上保障房,蔡耀铭只是众多受惠百姓之一。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厦门累计基本竣工保障房2.4万套,1万多个申请户完成选房。
回顾过去5年,厦门已朝着“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跨出坚实的一步。自2005年11月开展社会保障性住房工作以来,厦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覆盖全体市民、分层次保障的住房保障体系。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被媒体称为住房保障的“厦门蓝本”、“厦门模式”。
而展望未来的5年,更多住房困难群体特别是“夹心层”将被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据 《十二五规划建议》,厦门将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大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 建设力度,改善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外来人口的住房问题。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也曾在公开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厦门将首期开工建设1万套 公租房,其中,将采取收购已有现成的社会房源等方式,先期推出2000套左右。另据了解,2011年全国将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000万套,其中福建省约 27万套,厦门至少应完成3万套公共租赁住房的目标任务。
如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探索。
公共交通
BRT让上班提速
小 陈家住莲前西路,在第一码头附近的写字楼上班。以前,她每天上班要在公交车上花将近40分钟,2008年,厦禾路沿线的BRT投入使用后,她上班时间整整 缩减了一半。2010年,福厦高铁通车,小陈再一次受惠——老家在福州的她,再也不用因为畏惧四五个小时的长途劳顿而纠结于周末是否回家了。
【幸福指数】
“十一五”期间,厦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快速。据初步统计,5年来,厦门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709亿元,相当于每天花在交通发展上的钱就有3885万元之多。
“十 二五”期间,市民也将有更多期待——厦门将继续实施一批公路、铁路和综合枢纽项目,计划投资800亿元。在厦门区域内,将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进出岛新 通道建设,形成市域内的“半小时生活圈”;在厦门区域外全力推进龙厦、厦深、宁漳高速铁路和福建沿海货运铁路专线、厦泉漳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大运力快 捷铁路运输通道,打造闽西南“一小时交通圈”。还将完善中心城区便利快捷的交通体系,推进公共停车场、步行道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公交出 行分担率达到40%以上。
幸运的是,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吹响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号角,张勤生和乡亲们也由此迎来把鲜花市场做大的契机。
2007 年10月,张勤生等12名村民出资10万元注册成立了琴鹭鲜花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合作社共有社员180人,带动周边近百户花农,拥有鲜花 种植基地680亩(包括龙海、南靖等七个基地)。以白菊花为主打产品,琴鹭鲜花专业合作社的鲜切花不仅畅销国内,还常年出口日本和韩国。去年,该合作社还 被评为“厦门市十佳合作社”。
“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使用设施、统一培育优良 种苗、统一科学生产管理、统一品牌市场营销、统一开展技术培训,并且采取内部帮工互助、资金互助的形式,真正做大做强鲜切花基地。”自2007年当上一社 之长的张勤生称,合作社的建立让农民搭上了致富的快车,依托这个平台,不仅可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减半,还能获得资金扶持,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优惠。
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也切实感受到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村民老施为例,以前,主要种植水稻、花生和甘蔗,自产自销利润少,他一家五口的家庭年收入只有几千元钱;加入合作社后,这一数字变成了5万元。
【幸福指数】
作为幸福学评价体系中重要的指标之一,“赚钱机会”正实实在在地惠及厦门农民。
据初步统计,2010年,厦门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0087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这一数字意味着,厦门农民收入连续6年稳居全省首位。
而回顾过去的5年会发现,几年来成立了116家专业合作社只是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生态休闲旅游受到大力支持,为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加提供了引擎;大力实施的“金包银”工程,也让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助推器”。
更 令人欣慰的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未来5年,厦门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发展高优种苗业及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业,建立强大的市场营销网络;扶持 发展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基地;建设对台农业新技 术、新品种引进合作交流基地,深化对台农业合作,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入公办校
外来工子女“公平”就学
河 南人张俊丽来厦门务工整整10年了,如今在金鸡亭小区经营一家纯净水供应店。他的儿子出生在厦门,也是在厦门长大,不过,到了读小学的年龄,却被张俊丽送 回老家读了一年的书。张俊丽的考虑是,孩子的户口在老家,能读公办校,教学质量好一些,费用也能减少一点。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观音山音乐 学校在扩招,外来工子女也可以报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儿子报了名,没想到儿子顺利地入了学。解决了儿子的就学问题,张俊丽一家三口得以团聚。厦门,这座 他打拼了10年的城市,也让他有了进一步的归属感。
【幸福指数】
2007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破解“就学难”若干意见,指出将用3-5年时间,充分满足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全市适龄儿童进入公办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
不过,由于厦门常住人口和来厦务工人员数量的急剧上升,这一目标还未能完全达到。以2010年为例,湖里区提供的公办校学位只有1200个,比2009年减少了100多个,湖里区的3000多名外来工子女顺利就读公办小学的只有不到四成。
显而易见,外来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所幸,《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未来5年,厦门将努力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岛内外、城乡和校际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平安厦门
引来“出走”的西安女孩
23 岁的何雨辰是西安人,因为考研压力大,决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工换食宿,“出走”一个月。一开始,她把目标锁定在丽江和厦门两个地方,最终,还是选择了厦 门,原因很特别——她通过微博了解到,厦门的治安好;厦门的警察很敬业,每天都会通过微博发布各种警情,她给厦门民警留言咨询厦门的治安情况,民警还热心 地回答了她,指点她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幸福指数】
通过微博了解厦门治安,何雨辰的例子有点特殊。不过,很多时候,平安厦门的确不只停留在数字上,还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2010 年上半年,厦门群众安全感达97.04%,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4.38%。而在过去11年中,厦门社会治安满意率9年居全省之首。始建于2006年的厦门 治安报警监控系统是平安厦门的载体之一,自2006年以来,2.45亿元的投入基本实现了厦门市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全面覆盖;2007年开始推广设立的 “110报警定位牌”,也是构建平安厦门的重要部分,4年多来,2万多块定位牌陆续在全岛“上岗”。
而作为“五个厦门”中重要的一环,“平安厦门”也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未来五年,深入推进“平安厦门”建设,不断巩固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成为人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