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公路法规

首页
汽车
火车
机票
公交
天气
资讯
问吧
工具
地图

"十二五"期间珠三角将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

2012-01-16 01:03:20 来源: 客运站

“十二五”期间珠三角将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 区域协同效应显现

    区域协调发展

    2010年12月31日,随着广珠城轨的动车投入试运行,以广州为中心,连接珠三角西岸佛山(顺德)、中山、珠海、江门5座城市的珠三角西线城际轨道交通网系已形成。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年修订),在“十二五”期间,珠三角还将重点推进广州—东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肇庆等城际轨道交通,形成大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实现珠三角城市间1小时互通,未来乘坐“超级公交”穿梭珠三角不再是梦想。

    而“亮点”显然不仅仅限于交通基础设施,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化实施,区域合作也开始步入“深水区”,体制机制层面的合作框架逐步完善,重大利益协调机制开始建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顺德英德共建“飞地”型产业合作园等一批“先行先试”的“硕果”也将在“十二五”期间走向收获。

    统筹/徐靖

    文/记者王广永、钟敏、韦星、龚夷菲、廖嘉明、陈昕宇、陈正新、徐靖

    图/记者何波、龙成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梯度转移先富带动后富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广东省内的产业梯度转移之势也愈加明显。“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珠三角地区轰轰烈烈的“双转移”以及扶贫“双到”工作,正是这一理念在新时期下的具体实践。

    佛山清远命运因“双转移”相连

    “佛山很给力,我们也很努力。”近日举行的佛山、清远经济发展与合作座谈会上,清远市市长徐萍华评价两地“双到”扶贫和“双转移”工作时说。而佛山市市长李贻伟则感慨,因为“双转移”,佛山清远“两兄弟”的命运、情义早已连在一起。佛山对口帮扶清远任务为115个贫困村、4.03万户贫困户、18.7万贫困人口,截至去年10月底,佛山方面已经基本完成建档立卡工作,共落实扶贫资金9933万元。

    莞韶产业园建成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作为东莞与韶关合作共建的莞韶产业转移园,2010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7亿元,税收达3.5亿元。

    “按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的要求,以推动建设特色园区,形成特色产业,加快产业聚集,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为总体目标。”东莞市产业合作办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时介绍说。

    而“大块头”比亚迪的进驻,无疑是对园区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发展起到龙头聚集作用。比亚迪公司2010年3月正式进驻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预计今年第一期将建成投产。“与此同时,我们推动高端装配、新材料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东莞市产业合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把莞韶产业园打造成韶关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关键词

    体制机制

   “前海”成深港合作“深水区”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着力点,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区域协调发展也进入体制机制层面。

    2009年年底,广佛肇三市共同研究下达第一批共37项重点工作计划,涵盖交通、产业、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合作领域。2010年3月31日,三市实施车辆通行费年票互认,每年让利逾5亿元,惠及三市市民和企业。除了年票互认,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在2010年表现可圈可点。参照广佛同城经验,广佛肇三市也在交通、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

    此前在香港媒体当过记者的RAYMOND自2001年创办公司以来一直都在香港生活,随着深港两地交往日益密切,RAYMOND的内地业务也不断拓宽,2005年,他在深圳设了办事处。从刚开始每周往返深港2~3次,到最终选择在深圳安家,RAYMOND认为内地的发展机会更多,香港楼价太高,既然在深圳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又在深圳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干脆就在前海附近购买了一套200平方米的复式楼,正式的在深圳筑起了自己的安乐窝。前海,正是那个探索深港合作的“深水区”,被赋予发展成为深港合作共建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区的使命。

    除了前海合作之外,港铁投资60亿元建设深圳轨道4号线、深户居民“一签多行”……林林总总的深港合作项目,从基建、通关、服务业等各领域,为活跃在深港两地的投资者提供了方便和顺畅的通道,“深港大都市圈”日渐形成。

    关键词

    基础设施

    轨道交通为一体化提速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来说,交通为本。2010年,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广佛地铁、广珠城轨等轨道交通线及一批干线高速路相继建成通车,成功为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提速。

    广珠城轨终结珠中江无铁时代

    2010年12月31日,随着最新型的城际动车组CRH1列车缓缓驶向珠海,历经了5年建设的广珠城轨终于实现了试运行。广珠城轨的开通连通了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5座城市,同时它的成功试运行也结束了珠中江3座城市没有一寸铁路的历史,至此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被记入了珠三角西岸交通发展的史册。

    在广珠城轨试运行当天,从广州至珠海的118公里的首通段广珠城轨,CRH1动车组以约200公里的时速,用时49分钟跑完全程,珠中江与广州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乘坐“超级公交”畅行穗莞深

    早在2008年12月21日,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穗莞深项目(简称穗莞深城轨)便已开工。据了解,穗莞深城际轨道全长87公里,总投资196.98亿元,预计2011年年底建成。通车后,每隔两分半钟就会有一趟车,能载1200人左右,从起点广州到终点深圳机场,只需要一个小时,票价将会比乘坐广深铁路“和谐号”更加便宜。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沟通广州、东莞、深圳三市的快速交通通道,对推动珠江东岸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珠三角整体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1年年底穗莞深城轨通车后,将成为三城间的“超级公交”,三地市民可实现“门对门”出行。

    关键词

    畅想“圈生活”

    珠三角城市群同城化发展

    1小时内通达珠三角已经不再是梦想,广佛地铁与广珠城轨的开通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而在珠三角城轨同城化规划中,未来的珠三角地区将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覆盖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形成“三环八射”路线图。

    在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年修订)中,对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实现以广州为中心、主要城市间1小时互通,以及珠江三角洲中部、东部和西部都市区内部1小时互通。

    有专家表示,珠三角城际轨道把区域之间分散的城市“网”成一个整体,现实无缝连接的一体,既强化了城市群之间的联系与分工,又增强了城市之间的配套能力,将促使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和转型。而“公交化”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必然带来沿线居民住、行、工作观念的深刻变化,引发珠三角城市群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

    粤港澳:

    港人每月拿下700套深圳房

    “每天来深圳招商、投资的人不少,却没有多少来看病的。”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一言点出深圳在医疗领域的“脆弱”,而这正被越来越多的香港医生视作“拓展业务的机会”。

    即将在深圳中心地带的福田国际商会大厦开业的口腔门诊负责人朱胜吉是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一员。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不久,2009年初,朱胜吉就正式申请注册, “未来,从广州到香港只需要半个小时,深圳就更不用说了,空间的限制以后将会越来越小。”朱胜吉说。

    拥有北京医科大学牙科博士头衔的他在香港中环已经开了一家牙科诊所,与分工细、行业竞争激烈的香港市场相比,他更看好内地市场。据了解,目前像朱胜吉一样活跃在深圳医疗领域的香港医生已有20多名,未来,珠三角居民享受香港优质的医疗服务将越来越方便。

    另外,随着深港越来越“一体化”,来深圳买楼更加吸引港人的眼球。据统计,香港人现在深圳二手房市场置业的比例约占深圳二手房成交的7%,今年平均每月700套左右,以每套平均总价140万计算,每月投在深圳的购房资金共约10亿元。也就是说,仅今年香港人在深圳购买二手房的花费就达到120亿元。

    专家分析,香港到深圳仅一个地铁站的距离房价就相差三四倍,两者之间的差距明显。

    粤东经济圈:

    沿海快速铁路预计年底通车

    曹敏是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潮州站的第30棒火炬手,他在广东大唐国际潮州发电公司工作,任发电部机组长。跟自己的很多同事一样,曹敏上班是在位于潮州市饶平县的电厂厂部,而生活居住却是在距离饶平县数十公里外的汕头市市区。离开汕头市区不远,就可以经过路况较好的金鸿公路直通潮州饶平往电厂的道路,或者还可以选择G15沈海高速公路直达饶平。仅仅数十分钟,曹敏和他的同事就可以从汕头市区的宿舍到达潮州的厂区工作。粤东经济一体化,似乎在这些“异城族”的生活中已经得到了显现。

    2011年对于粤东地区来说,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贯通潮汕四市的厦深沿海铁路和揭阳潮汕机场。在这一年,连接厦门、汕头、深圳三个特区的沿海快速铁路预计在年底通车,这将使得潮汕地区沟通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圈突破铁路障碍。

“十一五”期间全省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 推动广东科学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

    2007年12月25日,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铿锵之音引来瞩目。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论述了广东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当年改革开放初期“杀开一条血路”的气魄,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主题。

    一场声势浩大的学习讨论活动在全省展开,在这次学习讨论活动中,省委领导牵头12大专题调研,各地市、各部门主要领导下基层调研。从2008年2月下旬华东行到9月中旬出访东盟四国,广东认真学习吸收省外、国外先进经验。半年的大讨论、大调研,带来民间智慧的再一次积聚碰撞。

    记者黄蓉芳

    关键词

    双转移

    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2008年5月29日,广东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活动所催生的第一个重大决策诞生:全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上,作为破解广东发展难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双转移”号角全面吹响。

    省委省政府随后出台《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七个配套文件,并明确提出对“双转移”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省财政在5年内将拿出400亿元资金从八个方面进行扶持。广东立志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就此迎来关键一跃。

    关键词

    首善之区

    引领全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

    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活动催生的还有广州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2008年4月18日至19日,汪洋到广州进行专题调研。汪洋要求,广州要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路子,努力成为广东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

    2008年7月2日,中共广州市委召开九届五次全会,审议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会议提出,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努力把广州打造成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示范区,引领全省科学发展的“首善之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跻身亚洲重要城市行列,整体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

    网络问政

    三年三发“拜年信”

    2008年2月,汪洋书记和黄华华省长通过省内主要网站发布了《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网民拜年,邀请网民就广东科学发展“灌水”、“拍砖”。同年4月17日,汪洋、黄华华在珠岛宾馆主持召开网民座谈会,26位网友与汪洋、黄华华“面对面”,汪洋表示,要与网民共同打造健康的网络民主平台。

    2009年春节,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再发拜年信,呼吁广大网友“顶”起一个富有建设性的网络社会。同年4月3日,汪洋书记在广州与12位民间智库人士展开座谈,征求对广东贯彻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的意见和建议。6月,省委办公厅召开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此举意味着广东开始探索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网络问政由此进入“办理”阶段。

    2010年2月4日,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第三次向网民拜年。同年7月2日,汪洋书记与网友面对面座谈,并与网友在线互动,邀请网络“剑客侠士”为文化强省建设“灌水拍砖”,继续当好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民间智囊”,争当广东文化成果传播的“网络义侠”。

    关键词

    公选干部

    百名厅处全国公选

    “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善于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在2008年3月29日的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汪洋以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为广东的“干部再造”工程定下明确的导向。6月2日,《广东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十易其稿之后发布,征求意见。

    与此同时,另一个工程——“双百”领导干部人才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目标直指“干部再造”。7月21日,从省直经济综合管理部门选派的10名副厅级干部和从珠三角地区选派的20名县处级干部,上岗培训后分赴有关地级市、东西两翼和山区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县级党政正职。8月初,省委组织部发布公告,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百名厅处级干部。

    关键词

    行政体制改革

    特区改革先行先试

    2008年12月24日,《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审议通过,要求继续清理并努力按照压减一半的目标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2009年7月底,深圳再次启动大部制改革。7月31日,深圳召开政府机构改革动员会议,公布《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5天后,16个部门新任一把手通过人大表决。9月8日,深圳大部制改革完成“三定”方案,并全面挂牌运作。在全部46个政府工作部门中,只有7部门未被涉及,深圳市31个政府部门调整为16个“委”、“局”、“办”,精简幅度近1/3。

    佛山市顺德区也开始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试点。2009年9月14日,省委正式批准顺德“大部制”改革方案。随后,顺德公布了被外界称为“石破天惊”的改革方案,41个党政机构精简为16个。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对于针对“双转移”提出的“不想转、不愿转、不能转、不会转”的论调,提出要厘清三大关系,即:要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要处理好市场体制与政府调控的关系,坚持以市场机制为重;要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坚持以法治为重。

    省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

    广东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当年改革开放初期“杀开一条血路”的气魄,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我们必须认识到,再不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用改革创新来解决问题,广东排头兵的位置将难以自保,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小平同志托付的任务就难以完成!

    广东能产生经济特区,就是广东解放思想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还能不能“特”,关键看自己。广东的“特”,从来都是靠广东人自己创出来的。如果现在的广东不能“特”,缺少“特”,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

    ——汪洋 在2007年12月25日 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

重投入保民生

    五年弹指一挥间,广东即将迎来新的“十二五”开局。过去的五年,广东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面对新的起点,广东高举着民生发展的大旗,为改革再注入新动力,走出一条推动社会各阶层共同富裕、改善民生的新路子。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领域,广东展开新的探索:通过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新农保”到“扶贫双到”;从“南粤春暖行动”到“医改”……这一个个“关键词”,汇成一本厚厚的民生字典。

    记者周祚 通讯员刘志伟

    关键词

    两相当

    年投十亿保教师待遇

    “两相当”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两相当”,即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2009年9月10日,广东以“”的方式明确,2009年起全面启动“两相当”工作,省财政每年将投入10多亿元解决此问题。对未实现“两相当”的县,省财政将根据各地实际,按所需资金的80%、50%、30%三个不同比例分别给予补助。

    关键词

    医改

    医保今年城乡全覆盖

    2009年11月,广东“医改”正式启动,计划3年内新投420亿元,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全覆盖。省长黄华华就“医改”指示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行动。”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提高财政补助标准,2010年,省财政将安排补助资金37.24亿元,2011年安排40.44亿元。

    根据实施意见,医改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兼顾,逐步推进;突出重点,先行先试”的基本原则。提出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珠三角地区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关键词 “扶贫双到”

    关键词 “扶贫双到”

    注重“造血”长效机制

    为平衡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和贫富差距,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大扶贫工作力度,走一条以“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为特色的扶贫新路。据省扶贫办预测,到今年底为止,预计登记在册的贫困户收入比去年增加18.5%,42.19%达到脱贫标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落实到贫困村的帮扶资金达到37亿元,平均每村108.5万元,预计贫困户收入比去年增加18.5%,42.19%达到脱贫标准。到2012年,将确保80%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被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传统的扶贫理念,只注重给钱给物的短期“输血”,却缺乏能够“造血”的长效脱贫机制。“双到”方式提出之后,扶贫的对象细化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各单位根据帮扶对象特点,分门别类制定到村到户的帮扶措施,整村推进,结下硕果。目前,全省3409个贫困村经各帮扶单位共派出驻村工作组3541个,驻村干部11524人,实地调查核实、建档立卡后,确定了年人均收入仍在2500元以下的37万多户贫困户、157万贫困人口为帮扶对象,制定完成了全部贫困村的帮扶方案,落实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定点帮扶责任分工。

    关键词 “新农保”

    老人家庭年增660元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老百姓简称为“新农保”,相对过去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新农保最大的不同是改变了过去主要由农民缴费的模式,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随着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和14个县(区)试点的铺开,约有375万农民率先受惠。“养老保险让农民晚年有了生活保障,这是我们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它也改变了过去养儿防老的观念。”这是广东省平远县泗水镇余文村67岁农民林招谷的心里话。截至2010年年底,广东省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834万人。其中,172万人按月领取养老待遇,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9万人,增长率达128%。根据安排,2020年以前将基本实现广东新农保全覆盖。

    “新农保制度使每个有60岁以上老年人的农村家庭一年至少增收660元。”新农保给农民带来的诸多实惠让农民兄弟十分欢迎这项新政策。

    关键词 “南粤春暖行动”

    着力解决农民工就业

    “南粤春暖行动”是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加强服务农民工工作、着力为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广东是全国农民工最集中的省份,2008年,这里吸引了近2700万名农民工就业。在金融危机的寒风中,2009年如何保障农民工就业,不但关系到广东的发展,更关系到全国的稳定。

    “南粤春暖行动”中,广东广泛收集岗位信息,为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就业服务,开展“一对一”就业援助。为此,广东省免费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1万场,服务技能型农民工就业达500万人次以上。与此同步进行的是另一场“战争”——为高校毕业生挖掘就业岗位。比如,向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600元/人的一次性就业补贴,实行“创业带动就业”战略,争取年内1000个试点村(社区)聘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担任村官等等。

    专家点评:

    政策举措齐到位

    民生答卷暖民心

    林先扬(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中心副教授、博士):“十一五”期间,广东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逐步转向注重民生发展。汪洋书记多次强调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像对待经济建设那样研究解决民生问题。黄华华省长也要求把保障民生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大创业就业富民、教育卫生惠民、保险保障安民工作力度,切实抓出成效。

    省委省政府通过一系列可操作、可检验的政策举措来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医、养老、保障、住房等诸多领域的实际问题。

    为进一步持续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广东省委省政府从制度层面制定了《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涉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的方方面面,从2009年至2020年全省财政资金将投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24812亿元。“十一五”期间,广东真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份份民生答卷温暖民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

上一篇:视频:国家邮政局叫停野蛮分拣 严禁“让邮件飞” 下一篇:不“常回家看看”将受法律制裁
  • 相关阅读

    @2005-2018 闽ICP备2020019188号-8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