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节日资讯

首页
汽车
火车
机票
公交
天气
资讯
问吧
工具
地图

九九重阳节登高注意事项

2017-10-27 10:48:16 来源: 客运站

  由于九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但有些人可能不太知道九九重阳节登高注意事项有哪些,因此我们要和大家说说九九重阳节登高注意事项,欢迎阅读。

  九九重阳节登高注意事项

  1、登山前应先检查身体。秋季登山注意事项首要的一条就是,登山前最好是做个全面身体检查,以免发生意外,而且爬山的强度不宜过大,不可一上来就加大运动量,要循序渐进。爬山前先做热身,然后按照呼吸频率,逐渐加大强度。速度不宜过快,以没有不良反应、不明显喘气为度。结束后,要放松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肌群能力。

  2、预防突发常见疾病。人老身先老,难免有些小毛病,但这出游的时候,忽略这些身体上的小毛病是很不明智的。在此强烈建议老年人出游需带上常备用药。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除了带日常服用的药物外,还必须准备一些特殊的急救用药。如果患心脏病,最好不要爬山。另外患有癫痫、眩晕症、高血压、肺气肿病的人,也不宜爬山。

  3、秋季预防感冒很重要。一来是气候变化无常,时常会遇到大风降温天气,二来是老年人体质虚弱出汗之后加之在山上风一吹就很容易感冒。感冒看似小病,但人在感冒期间身体免疫能力急剧下降,对于老年人讲,很可能引起相关的并发症。

  4、预防摔伤,滑倒。儿女在身边时要加强管护,如果儿女不在身边,老年人最好携带手杖。这样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摔伤,保证您的安全。因此,建议您出游时莫忘携带手杖。手杖是老年人的“第三条腿”,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为您把出游时滑倒的几率降到最低。

  5、防止意外。出游时,老人应尽量避免走陡峭的小道,不要独自攀登山林石壁,以免发生意外。旅游小常识提醒您,行动时应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坐车、乘船、登山均需精心安排,最好有人照料、随行。

  6、预防过敏症状。重阳到来,登高赏菊是自古就有的良好的运动习惯。专家提醒有过敏史的老年人,要尽量回避有花之处,也可事先口服朴尔敏等抗过敏药,以防花粉过敏。

  7、预防旧病复发。异地出游时,不只是老年人,年轻人也很容易发生过敏性疾病和“水土不服”症等,应重视预防。疾病医疗专家提醒那些平时需要用药治疗者,不可擅自停用,否则,可导致旧病复发,病情加重或恶化。

  8、注意防寒保暖。秋高气爽,出门登高游玩好不惬意,但如今秋天气候多变,反复无常,更是一层秋雨一层凉,很容易引起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因此,提醒您应备足备齐衣物、用品等,以防不测。

  9、注意饮食卫生。出游时,老年人因会消耗一定体力,要适当增加营养。但对各地的美味佳肴、风味小吃等,专家建议您应以品尝为主,一次不宜吃得过多,更不能暴饮暴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切记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生冷食物,防止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经口而入。

  10、防晕动症。晕车、晕船、晕机是最常见的晕动症,空腹、过饱、疲劳及睡眠不足都是常见的诱因,要注意避免。轻微的晕动症,闭目休息或卧床后即可消除。反应较明显时,医生建议您在旅行前半小时口服晕海宁、眩晕停或地西洋。如果发生晕动症,而又无药物治疗时,可针刺或按摩内关穴、足三里穴。

  11、不要过度疲劳。美好的春景、秀丽的山河,常使人流连忘返,马不停蹄地连续观赏。这样,极易出现过度疲劳。如果出现乏力、多汗、头晕、眼花、心悸等症状时,应尽早休息,不可勉强坚持,患有心血管病的老年人,更应加强自我监护。

  12、要注意多喝白开水。一方面稀释血液,同时可以减轻运动时的缺水程度。在爬山时要注意随时补充水分,可尽快恢复体力。

  九九重阳节来历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自古就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菊、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你对九九重阳节登高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的同时你也可以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上一篇:九九重阳节诗词 下一篇:2017九九重阳节经典祝福语
  • 相关阅读

    @2005-2018 闽ICP备2020019188号-8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