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石坝镇地处惠州东北部边界,与河源市接壤,辖区多山地和农田,工商业并不算发达。记者近日到石坝镇采访发现,当地民间自发形成的道路客运业却异军突起,已经初具规模:全镇目前共有300多辆客运大巴车,有2000多人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石坝客车所跑的线路,几乎覆盖了珠三角的所有城市。特别是“惠州—河源”这条线路上,所跑的车辆十有八九是石坝籍老板的。石坝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巴镇”。
现 状
“石坝车”所跑线路遍布珠三角各城市
从市区南线客运站或市汽车客运总站坐车去河源和深圳,随便拦一辆车问问,司机十有六七可能都是石坝人,该车的车主十有八九也可能是石坝人。从旅行社报名外出旅游,乘坐的旅游大巴,也很有可能碰到“石坝车”。这样说出来,可能没多少人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不光是跑河源和深圳,如今石坝籍的汽车客运老板,已经把触角伸到了珠三角的各个城市。他们考虑的不是跑哪个方向,他们考虑的是哪条线路有生意可做。有得做,他们就想法走进去。
石坝镇的客运业老板,9成出自三嘉村,而且大部分姓周。现任三嘉村党支部书记周元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拥有16辆大巴车,这些车都是45座至50座以上的大巴,五六年前购买都要60多万元一辆。他的车主要跑“惠州—河源”、“惠州—深圳”两条专线,还有几辆车是旅游大巴,专门出租给旅游公司和一些单位载客。
“我只能算中等的,还有两个大老板都有30多辆车,其他还有几个规模也比较大。”周元赐不是故意谦虚,他向记者列举了当地5位客运行业大佬的名字,周苑来、周向来就是其中之一。其他几位,最少的也有5辆车以上。至于拥有一辆车两辆车,自己跑或者出租给别人跑的,那就更多了,全镇各村都有。“我也没有详细统计,不过石坝镇两年多前统计的数字是240多辆。现在全部加起来,起码有超过300辆了。”周元赐自信地说。
兴 起
一两个人自驾车跑运输,带出一支客运大军
石坝地处偏远的两市交界处,之前没有高速公路,交通不太方便,为何偏偏在这样一个地方出现了发达的道路客运队伍呢?
周元赐说,石坝人把客运生意做起来的根源,正是因为原来这里交通不方便。少路,无车,但人们总是要出行的。本地的产品要运到城里卖,本地缺乏的东西也要从外边买回来。一边有需求,一边满足不了需求,矛盾来了,机会也就有了。“尽管我发现了这里的人们出行没车坐,存在很大的市场需求,搞客运肯定能赚钱,但当时我还没能力做。”周元赐说,因为他知道,搞客运光会开车是不行的,那样只能为别人打工,首要条件是自己有车。所以,跟大多数外出谋生的年轻人一样,周元赐去了深圳。在那里,他找机会学会了开车,并靠开车技术一点点挣钱。1992年,他省吃俭用终于有了数万元积蓄。腰包有钱的他就不安分了,一番思考后,他决定回家搞运输。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在他之前已经有一两个人捷足先登做起了客运运输,事实证明生意确实不错,客运确实有市场。于是他咬咬牙,带上全部家当,到广州番禺买了一辆车。
“那时候都是中巴车,19座,也没空调,叫红桥牌,花了8万多元。”周元赐说,有了车,还要办理准许营运的证件。一趟弄下来,周元赐不但花光了积蓄,还借了债。没钱请司机,他就自己上,老婆帮忙卖票。跑河源早出晚归,虽然非常辛苦,可乘客不少,效益稳定,还是做得很起劲。这样的日子他过了两年,到第3年,他又买了车,也不再需要自己亲自上阵了。
周苑来和周向来最初的经历也跟周元赐差不多。当年为了谋生,他们都跑到外地去打拼。后来回乡发现,要赚钱其实不一定要背井离乡,比如那两三个跑客运的,日子就过得很滋润。于是,他们纷纷回乡,也加入了客运队伍中。
到后来,随着广州至河源、惠州至河源的高速公路相继建成,这两条路都经过石坝镇,道路客运就更方便了。其他地方也是一样,高速公路一条条开通,形成了贯通的路网,道路客运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些都被精明的石坝人看在眼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他们纷纷把赚到的钱转化为投资,增加车辆,扩展线路,钱不够的就争取银行和车辆生产厂家的支持,借钱花,分期还。其他那些起步晚,实力弱的也禁不住诱惑,掏出积蓄买一两辆车,虽然跑跑近路赚不到那么多,但也有所收获。后来旅游业一年比一年兴旺,旅游租车需求激增,他们又扩展了旅游包车业务。
发 展
“中巴镇”升级成“大巴镇”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20年了。经过20年的扩张和积累,期间也有起伏波折,有过几家欢喜几家愁。最严重的要数2003年非典时期,那时乘客量锐减,客运老板遭受了最大的一次危机。但幸好持续时间不太长,几个月后逐渐回暖,那些有一定实力的都成功熬过了寒冬,再次迎来春天。
石坝客运军团因此也日渐壮大,自己有客车、走入营运行列的人数成倍增加;部分生意越做越大,身家由几万元增加到几十万元甚至数千万元。如果不是后来客运门槛大大提高,如果不是线路牌越来越难批,那么,发展客运的石坝人人数以及所拥有的车辆数也早不是现在的规模。
客运老板和车辆的增加只是最基本的数字变化,依附着这些客运老板打工挣钱的就更多了。若按300辆车计算,每辆车有两名司机、两名乘务员,就已经有1200人。还有技术维修、车辆调度管理、内勤等等的人员,总数超过2000人。
而这期间,车辆的档次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原来都是中巴车,座位少,没空调,要坐上车还得挤。他们都坦言,在5年以前,超载现象并不少见。到了2000年以后,第一批客运车陆续退役了,取而代之的是豪华大巴车。原来的“中巴镇”也得改叫“大巴镇”了。
辐 射
形成汽车修理、汽配、驾培等配套产业链
采访中,石坝镇政府干部告诉记者,这些属于石坝人的车辆给车老板赚了钱,造就了不少千万富翁。但单纯从政府税收收入来衡量,大部分都贡献给别的地方了,因为这些车都在城市里注册,不属于石坝镇管,也没有义务向镇里交税。
不过,要算起客运业发展所带来的综合效益,还是不可否认的:为当地村民出行带来极大方便,是所有当地人都感受得到的好处。而创造就业挣钱和干事创业的机会,也是一些有志向的村民所喜欢、镇政府所支持的。此外,客运行业还带动了汽车修理、汽车配件以及驾驶培训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车在跑,难免不出毛病的,自然要有地方修理,车辆修理厂有生意了;车不能自动驾驶,自然需要司机和乘务员的,驾校就有事做了;修理自然要换零件,即使没坏也要时常更新一些老化的东西,于是配件店有市场了。
采访时,记者在石坝镇中心,沿着205国道逛了一圈,可看到修理店和汽配店等连成一排排,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村民周元辉没有跟风买车跑客运,因为客运已经有很多前辈在跑了。他看到了另外一个市场:客车维护和修理。于是,他开了一间汽车修理厂。业务自然是不用愁的,光是本村那些亲戚和邻居的车辆检修业务拉过来,他就能过得滋润了。
开车是个技术活,特别是开客运大巴车,不是谁都能干的。于是,驾驶员成了抢手人才。而客车司机月平均收入都有三四千元以上,乘务员也有1500元以上。在农村,这样的收入已经很不错。
于是,学车的人多了。另一些有生意头脑的人发现了驾驶员培训的商机,村民李如亮就是其中一个。6年前,他创办的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总部就设在石坝。如今该培训学校的培训点已经扩展到博罗县其他乡镇、惠城区以及河源等多个地方。现在仅石坝镇当地的驾校,就已经有三四家。(记者 罗孝宗 通讯员 周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