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社会关注的黄衢南高速公路路基塌陷抢险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6月12日15时,事发路段单幅开通,恢复交通。
6月4日,黄衢南高速公路闽向K1478+520右幅地段发生路基塌陷,形成一个直径8.3米、深6.0米的坑洞,为确保交通安全,衢州南至江山互通路段实行了双向封道。同时,各项抢险工作科学有序地展开。6月6日,塌陷原因确定:溶洞和地下水的作用是主要诱因;塌陷事件与工程施工质量无关(详见本报6月9日1版)。
开放左幅道路 力争尽早双幅通行
为尽快开放交通,在浙江省黄衢南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统一组织下,6月5日至10日,省交通设计院共投入先进的物探、钻探等仪器设备8台,30多名技术人员连续作战,完成了塌陷区域的勘察数据分析、承载能力计算和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分析。6月11日下午,黄衢南高速公路路基塌陷抢险工作第二次专家咨询会召开,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地质环境监测院、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的10名专家在充分研讨后认为:依据物探、钻探数据资料,左幅路堤(K1478+369至K1478+766)填土性质稳定,无明显的空腔或松动区,地面下也无明显的土洞形成,右幅路基塌陷对左幅路基无明显影响。专家们建议,营运管理部门可在作好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开放左幅道路的交通。
专家意见出台后,省黄衢南指挥部迅速会同交警及路政、养护、营运等相关部门,制定左线单幅开通的安全组织方案,抓紧安排落实营运安全措施,到6月12日15时前,一切工作准备就绪,高速公路交警也组织了现场安全检查,具备了开放交通的要求。
省黄衢南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做好该路段区域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同时做好水文、路堤、涵洞等方面的相关监测工作,抓紧确定右幅塌陷的处置方案,尽早恢复双幅通车。
交通部门 全力投入保畅通
事发后,交通部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保障塌陷路段尽快畅通。
6月6日16时30分,专家咨询会刚一结束,黄衢南高速公路路基塌陷抢险工作领导小组就组织省交通设计院,浙江顺畅养护公司,黄衢南高速公路A3合同段、J2驻地办,并邀请衢州市交通局、省交投集团杭金衢分公司等相关单位人员,对落实专家咨询意见进行了进一步磋商,对下一步抢险工作进行新的部署。6月6日20时,浙江顺畅养护公司组织5辆自卸车,开始对塌洞进行临时性回填,于6月7日回填好,同时从7日下午开始,进行了必要的泌水处理。黄衢南管理处组织力量在衢州收费所及江山互通进、出口进行交通管制,目前已投入力量1000人次。同时,浙江顺畅养护公司安排专门负责人,做好施工和现场的安全保障工作。此外,省交通设计院也增加人员和设备投入,从7日下午开始,新进场一台钻孔设备,以左线和右线塌陷腔体为主,物探、钻探同步进行,摸清地下溶洞情况。与此同时,省交通设计院派专人对水文地质条件开始进行调查分析。
专家建议 定期检测熔岩路段
浙江大学教授尚岳全告诉记者,黄衢南高速公路发生塌陷的路段地下分布复杂,在工程勘察过程中就像护士给胖人打针一样,即使扎再多的孔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准确位置。地下水的渗流是管道方式,和地上河流的规律是一样的,水在流动时有可能把泥沙带走,从过程上常说的“破坏概率”来分析,即使勘察时打孔再密也不一定能发现地下的熔岩结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很难避免。因为勘察工作是按照节距、数量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地下地质的活动的可能性,石灰岩在浙江主要分布在江山、常山一带,覆盖面积较小,出现这样的情况的确很罕见。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副总工陆耀忠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深层地质对路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路基发生这种状况是没法预料到的,如果是桥梁处在熔岩地带则可通过桥桩的处理来预防。
尚岳全还告诉记者,其实浙江衢州一带早时因抽地下水而出现过农田塌陷现象,黄衢南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就格外加强了勘察,对此也作了充分的考虑,仅路基就比一般的路基厚很多,达到了18厘米。他建议,以后可在熔岩地带加强物探(地质雷达勘测)定期对熔岩地区作些检查,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