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年终,在广州火车站的广场上,人来人往,在这座城市忙碌了一年的务工者,开始提前踏上了返乡之路,和来时一样,他们的身影总是很匆忙,红绿的灯光,狭窄的“小窝”,居高不下的菜价……一年之中,他们所经历过的这些,都已一去不返,只有回家的路最让人期待。
记者昨日近距离接触这些城市里辛勤守候了一年的人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故事一:挤在5平方米的小屋 能供小孩读书就行
记者见到武均的时候,他正和几位四川南充的老乡坐在小山式的行李旁边,屁股下面垫了一张报纸,回家的喜悦,在他脸上表现得特别真切,一年来的辛劳,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武均说,老婆身体不好,留在家里照顾父母,他虽然是个50多岁的人了,还是只身出来,为的就是让读大学的儿子每年1万多元的生活费和学费有个着落。
武均给记者描述了自己在广州的“小窝”,5平方米,是他和工友同租的,里面放了一张两层高低铺的床,由于床小,身材魁梧的他只能微弯着侧身睡,翻下身都有些难,武均笑着说自己现在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睡姿,回家躺自家大些的床上都可能不习惯了。除了床,屋里还放了些简单的行李,换洗衣服用,连做饭的锅都放不下。
武均回忆,今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吃错东西肠胃不舒服,被工友带到附近的医院吊针,后来一看药费,300多元,“我当时头一下子懵了,没有医保,老板也不肯报,只好自己掏,这可是我好几天的工费啊!”武均说,后来吃东西特别小心,怕再生病了,甚至想出了很多“土方子”对付一下就过去了。
很快回家去了,武均说,父子团聚就是最好的安慰,“我也不要他以后养我,只要他书读完找到一份工作自己独立就好了。”
故事二:一平方米房价比一年工资还高
在火车站候车室,杜波夫妇的行李很简单,一件羊毛衫,两个玩具汽车,还有一些方便面,再有1个多小时,他们乘坐前往郑州的火车就将正点出发。
杜波扳着指头,小声地说,今年两口子省吃俭用存下了3万元,这是他们来广州6年来,存钱最多的一年,“我在工地上打桩,按天算工资,老婆帮人带小孩,1000多元一月,她越带别人的孩子就越想自己小闺女,两人一合计就提前回家了。”
杜波说,广州他已经很熟悉了,北京路、上下九、珠江边,这里成了两人有空时最喜欢打发时间的地方,
“说真的,原来还不在意,一有小孩了,就越来越想有个落脚的地方。”杜波兴奋地描述着这座城市,“我们很喜欢广州,到处红红绿绿,真好看。”很快他又轻轻地叹了口气,“不过这里不是我的家,房子贵得吓人啊,我们一年的收入还不够买一平方米。”
故事三:没带女朋友回家“很失败”
在火车站东售票厅内,小飞高高竖起的红色新潮发型,让四周的人侧目。
小飞摆弄着自己刚买的一台国产手机,这是他花了一个月工资给自己送的新年礼物,“今年工作好找,但工资都不高,进了四次厂。”小飞说拿到最高的一个月,工资津贴加到一起拿了3500元,“存不下钱了,有时候一高兴就和朋友出去消夜,买件衣服,再加上租房,已剩不了多少。”
小飞说,身上除了手机最“值钱”外,几乎“裸身”回家,“家里就我一个独生子,条件算不上富裕,但生活无忧,父母期望也不高,只想让我出来锻炼锻炼。”小飞接着说道:“最失败的是,没有带个女朋友回家,我妈常说我不小了,早该回家娶个媳妇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