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之五:2010年8月3日
为了赶在交通早高峰前抵达上海,我们5点40分从锦溪芳芳客栈启程。在我的煽动下,大家同意去甪(音鹿)直古镇溜一圈。反正现在不要门票。据说,万盛米行旧址就在甪直古镇上。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课文多收了三五斗的内容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Lùzhí),这是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对江苏省苏州市甪直镇的高度评价和赞誉。甪直镇作为神州水乡古镇的佼佼者,的确名不虚传,它具有2500年的文明历史。特别是她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古桥、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令人赞叹不已。
甪直是叶圣陶先生的故乡,这里有叶圣陶实验小学,这里有他文章《多收了三五斗》里提到的万盛米行。我们在米行门前留影,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更加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仇恨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
●万成恒米行是甪直镇一家老字号店铺,始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米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米食的廒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甪直镇及周围10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米行的格局为前店后场,前面是做买卖的店铺,后面是大米加工的工场和储存粮食的廒仓。米行的河埠头当地方言叫河滩头,为装卸谷米的码头。一对新谷登场,这里舟船汇集,就会出现小说中所描绘的热闹场面。
●万盛米行的原型是甪直镇南市的万成恒米行,位于甪直镇南市河的西岸。它地处甪直古镇南大门,从南塘港北行进南大桥,或从镇域西侧的田肚江东行过衙门浜桥就来到万成恒米行的河埠头。新中国成立后,这家米行跟其他米行一样,被改造为当地粮管所的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一直承担着为国家收购甪直地区农村的夏粮小麦和秋粮稻谷的任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国家对农民粮食生产和收购政策不断放开,地方粮食收购的职能逐渐完善。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地方粮管所的粮食收购和居民粮食供应走向市场化,万盛米行也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今天我们看到的万盛米行,是甪直人民政府为开发古镇旅游业,于1998年筹资改造的,地点在与万盛米行原址相隔一百多米的南市河东岸。改建后的万盛米行,力求再现民国年间江南的米市风貌,三开间门面的屋檐下悬挂着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铺内设有收售粮食的柜台,上挂万商云集牌子。店铺后是宽敞的石槔大院,穿过院子来到耒耜堂,堂内陈列着江南旧式稻作农具和加工谷米的器具,成为一处独具水乡风情的农具博物馆。
暮霭中的甪直古镇——
●甪直,全称: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镇古称甫里,又名六直。周围有吴淞江、清小江、界浦江、东大江环绕,又邻近澄湖、独墅湖、金鸡湖、淀山湖、阳澄湖等湖群,故素有五湖之厅与六泽之冲之称。镇南2公里的张陵山有青莲岗文化类型与良诸文化类型的遗址,发掘得新石器时代墓葬11座,出土文物211件,距今已6000年。并有晋张苍梧夫妇(汉张良后裔)的合葬砖室墓一座,有墓碑仍存。
上图是古镇入口处甪端雕塑的正、反面照片。
依然是小桥流水,依然是悠闲自得,依然是阳光高照,依然是大汗淋漓。粗略一转,在古镇入口处找了饭店吃早餐。
7点30分,结账58元。
7点35分,由甪直入沪宁高速。
8点,到达沪宁高速苏沪界花桥收费站,交费15元。
123
8点15分,到达沪宁高速上海江桥收费站,收费45元。其中通行费15元,还贷款30元。同时发给一张有效期一周的上海市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标识,要求贴在车挡风玻璃上。
临出发前我们按规定到当地派出所办理了进沪车辆通行证,当时负责办证的女警官告诉我们不用办的,没人查,她刚从上海回来。我们认为办一张稳妥,即使不用也可以算作纪念。事实证明,不用办也行。
上海就是上海,过了收费站就开始堵车,进入武宁路堵得厉害!平均时速10公里。
9点30分,到达朋友介绍的宾馆——龙城迎宾楼。此宾馆坐落在一条比较宽阔的河的东岸,和它同侧的是上海的棚户区,甚至连棚户区都算不上,疑似一些违章建筑;对岸就是高楼林立的繁华街区。这种鲜明的对比,这种视觉的冲击未曾见过。网络上搜索知道,这条河是龙华港。
●上海南端有一条河,西接漕河泾,东连黄浦江。开埠以来的河道被称为龙华港。依河而伴的路西通漕宝路,东邻龙吴路,如龙摆尾,故称龙漕路。龙华港与苏州河,一南一北,遥遥相望,面北背南的龙华港自然就居以下河之称。
通往宾馆的一座小桥只能容行人和自行车通过,我们只好在宾馆对岸的一片空地上停下车,再步行至宾馆。虽然是朋友介绍的宾馆,并且事前给我发过照片,我也有心理准备,但是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心里犯开嘀咕了。不过在上海而且世博期间,这种价位的宾馆屈指可数哦!
硬着头皮步入大堂,左手边是总台,一位带花镜的阿姨级服务员在打电话,我隐约听到好像是在订中午的工作餐。趁她打电话的空环顾大堂,右手边是一组供客人休息的沙发和两个茶几,墙角的空调没开,一个落地扇在辛勤工作着。正对大门的墙壁上贴着一副上海城区图,紧靠总台的立柱上(朝向服务员的一面)张贴着一份协查通知,三位犯罪嫌疑人被排列在一张A4大小的复印纸上。
阿姨打完电话,很热情地帮我们办理入住手续。标准间有两个,三人间没有,等有了三人间再给你调。后来直到我们离开上海也没盼到三人间,这里的生意还真火爆!
今天太热了,将近40度。她边擦汗边对我说。给你一个空调好的房间。谢谢,谢谢我随声附和到。
拿到房卡,402、404两个房间。老式的房卡,只能用来取电,不能当钥匙。
没有楼层矮一点的房间?我问
没有了。阿姨答道。那就委屈父母爬楼吧。母亲说咱家也是四楼,没事儿!
总台背面就是楼梯,每层楼在冲楼梯的地方都有一个服务台。走到二楼的服务台又有两个阿姨在忙碌着。事后发现,阿姨服务员就是此宾馆的特色,一看就是国营的。哈哈!看到我们走上来,忙问哪个房间?402、404先去402吧,404还没打扫好。我们按要求集中到402房间。刚才在二楼的一位阿姨跟上来开门。
房间里的设施还是不错的,很干净。像是90年代初期的宾馆,朴实无华。房间面积比较大,有线电视、空调、电热水器、圈椅、茶几、衣帽镜、衣橱、独立卫生间一应俱全。
不错,不错母亲赞许道。
稍事休息,我想起车放到河对岸似乎不妥,那里很多垃圾车出出进进的。连忙和妻子跑到总台,阿姨说如果是小车可以开到宾馆的后院,但是需要去绕一下,门口的小桥不可以过车的。
绕了一大圈,路过龙华机场,听说过上海的虹桥和浦东机场,没听说过龙华机场呢!
●上海龙华机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西南部,黄浦江的西岸,毗邻著名的龙华寺,是中国民航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运营时间最长的机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创建于民国11年(1922年),称龙华飞行港,有飞机8架。民国16年前后,改为陆军机场。民国18年6月,由航空署接管改为民用机场,并设立龙华水陆航空站管理机场。同年投入民航运输。1966年,上海至中国各地的国内航班,均由龙华机场迁至虹桥机场。1978年,龙华机场改名为中国民航管理局龙华试飞站。1982年改为龙华航空站。1983年以来,分别由航空站、上海飞机制造厂、上海飞机研究所、民航一○二厂、民航中专和技校、上海市跳伞俱乐部等单位使用。
把车子开到宾馆后门,这里有位修鞋师傅已经靠着大门撑好了遮阳伞,开始一天的忙碌了。看来此门不经常开,这样安全。我心想
就我们这一辆车孤苦伶仃地在龙城迎宾楼的后院里停了3天!
回房间的时候,路过二楼服务台,服务员阿姨热情地问我们:你们是哪个房间的?说话间顺手拿过一大串钥匙。我们是404的我回答说,那就上去吧!热情、安全,是龙城迎宾楼留给我们的印象。
这里共四层楼,二、三楼各设服务间,二楼的服务员负责一、二层,三楼的服务员负责三、四层。今天在三楼值班的是一位有东北口音的阿姨,我和她攀谈起来。她是辽宁营口的,来上海很长时间了,为何来上海不便打听,看装束像在上海定居,不是外来务工。这位阿姨知道我们带父母来看世博,很热情地把她手头上的一个能折叠的塑料小椅子借给我们,说是带着看世博方便,老人走累了可以歇歇。这个小椅子真的派上了用场。再次感谢那位阿姨。
11点30分,又该吃午饭了。繁华的大上海,骄阳当头,去哪里吃饭?这是一个难题!宾馆周围找找呗!父亲一声令下,我们五个人浩浩荡荡下楼了。
路过一、二楼之间的宾馆经理室时,一位厨师打扮的人从里面走出来,反应机敏的我立马和总台阿姨的订餐电话联系起来。是来给宾馆送餐的吧?宾馆能订他的午餐,说明性价比一定不错,跟他去吃!老板,我们跟你去吃午饭吧?好呀!厨师痛快地回答,送上门的生意谁不高兴!
厨师很热情,他骑电动车,走走停停,我们跟着他。通过交谈得知,他是饭店的老板,姓朱,他的饭店是周围最经济实惠的。(朱老板自己说的,我们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
沿着龙华寺向西再向南,大约走了有10分钟,来到朱老板的饭店。
朱老板是安徽人,连他母亲和他妹妹也在店里给他帮忙。
一楼的员工忙着装盒饭,看来外卖的生意很好,装好的盒饭堆成了小山,我们跟着朱老板来到二楼,一上楼梯就看到左手边的墙上张贴着朱老板女儿的奖状。这里已经有两桌客人了。在朱小妹(老板的妹妹)的推荐下,我们点了几个具有浓郁安徽特色的菜肴,米饭免费续添的。最后结账:54元。天呀,这是上海呀,五个人,荤素搭配,色香味俱佳,才花五十多块钱?太好了!谁说上海消费水平高?大家一致同意,把大别山农家菜馆定为我们本次上海之旅的唯一指定餐饮单位。祝愿大别山家常菜的生意兴隆,越来越火!
返回宾馆的路上,顺手拍了龙华寺和龙华塔。
123
●上海龙华寺位于徐汇区中部,龙华路2853号。它以千年古塔、龙华庙会、龙华晚钟成为名闻遐迩的宗教胜地和旅游景观以及江南名刹。 据《同治上海县志》载:相传寺塔建于吴赤乌十年,赐额龙华寺。唐代皮日休《龙华夜泊》诗云:今市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日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在唐人诗中已称龙华为古刹,可见其历史悠久。另有一说为五代吴越王钱鏐所建。以后龙华寺历经兴废,今寺系清光绪年间陆续重建,1949年后龙华寺重加整修。
●龙华塔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被誉为沪城宝塔之冠的龙华塔,与龙华寺相对成立。相传是三国东吴(222-265)孙权为孝敬他的母亲而建,故又名报恩塔。赐额龙华,用藏西竺康居僧会所请得的五色佛舍利。塔身高40.6米,为七层八角,砖木结构。塔内壁呈方型,底层高大,逐层收缩成密檐。每层四面皆有塔门,逐层转换,塔内楼梯旋转而上,供游人登塔远眺。塔顶饰有七相轮,新铸塔刹重达3.2吨,由复盆、露盘、相轮、浪风索等18个部件组成。塔现楼阁式曲柱重金,飞檐面翘,檐下悬有56个铜铃,风动铃响,姿态雄伟美观。
●2010年7月30日上午10点,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法会暨龙华古寺净素月饼洒净开炉加持仪式在大雄宝殿隆重举行。龙华古寺首座海晏老法师率领本寺法师,为摆放整齐的各式各样净素月饼及赠送礼品洒净加持,本寺素食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忠武居士陪同有关嘉宾领导上香祈拜。上海东方移动传媒记者拍摄了这一庄严时刻。随后,法师们诵着经咒,又来到素食公司生产车间,从选料间开始,依次为研磨、制馅,打模、烘烤、包装等各区域作了吉祥洒净、佛力加持,希望我们的净素月饼能在佛光注照下完成生产流水线,为每一位有缘品尝的众生带去吉祥和幸福。
路过志愿者服务站,我们大体咨询了一下交通路线,热门场馆等,太热了,赶紧回房间凉快。
16点,睡了一大觉后,动身前往浦东。我们从宾馆出来,在龙华路上的龙华路华容路站乘坐44路公交车,到徐家汇换乘地铁一号线到人民广场,再换乘地铁二号线到陆家嘴。上海的空调公交2元/人,地铁4元/人,一次出行,我们就得30元。
父母很多年没到上海了,看看浦东新区的高楼大厦,看看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两位老人心潮澎湃,发自内心地赞叹伟大的祖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赶紧留念!
此图选自网络
下图选自网络
而后乘坐82路空调车从陆家嘴到达世博7号门。那是相当得远!或许我们不认路,心理上的错觉吧!不过暮色中的浦东新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路上,好多热心的上海市民告诉我们看世博应该在哪一站下车,为此一位阿姨和一位老伯争执起来。由于他们的方言听不懂,不知争吵内容,只能从态度和语气、语速上判断。谢谢你们,所有热心的上海人!
无所适从的我们在耀华路长清路站下车。此刻,濛濛细雨大了很多,我们只好找地方避雨。边避雨边吃提前准备好的晚餐。避雨的地方离地铁7号线出口很近,看到一位精明的妇女在向路人兜售雨具。由于我们只带了两把遮阳伞,只好花10块钱买了一把伞。
买伞后不出五分钟,哈哈,雨停了!
19点,每人花90元购买世博夜票由7号门入园,夜票老人和儿童没有优惠。
我们只转了C片区高架步道——塘子泾路——博成路这个区域的8个场馆。斯洛伐克馆、芬兰馆、挪威馆、丹麦馆、爱尔兰馆、乌克兰馆、希腊馆等,土耳其馆当晚闭馆。首先到达葡萄牙馆,人太多,不看!我们定的原则就是排队超过30分钟的场馆一律免看。最后参观了西班牙馆,这是整个世博游中我们参观的唯一热门馆。西班牙馆外面包裹的藤片和馆内的大娃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儿子更热衷于在姑姑送给他的世博护照上盖章。
姑姑已经帮他把中国馆的章盖好了。
挪威馆底部基座
葡萄牙馆
爱沙尼亚馆
西班牙馆内这个孩子胖得可爱吧?
这就是那个可爱的胖娃娃,你看看他有多高?
你看他淡蓝的眼眸里是不是透出一丝顽皮,一点可爱?
西班牙女郎和中国帅哥
21点40分,乘园区内的龙华东路线交通车,通过过江隧道到达日本产业馆附近,又换乘一次免费交通车到达世博一号门。然后,在一个高架桥下经过多方打听,找到733路停车站,这里是终点站,又经过漫长的路途,终于在当天到达宾馆。
23点30分,经过7个多小时的运行,我们安全返回。累困交加!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