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次日,泉州汽车站大门口乘19路公共汽车,终点站桥南站下车,沿着小街一路北行不到200米,就到了位于洛阳桥桥南的蔡襄祠门前,首先参观了蔡襄祠,然后走上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即公元1053年,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竣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由当时的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兴建的洛阳桥。手持长枪短炮,忘乎所以上蹿下跳,连摄带录,把洛阳桥圪旯缝逢狂扫一遍。不一会儿就到了桥中间的纪念泉州郡守蔡襄主持修建洛阳桥的功德碑前,从中知道了蔡襄在主持建桥的过程中,受尽千辛万苦,隐忍住了丧子亡妻的痛苦,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建成这流芳百世的洛阳桥。远眺洛阳桥北头高大伟岸的蔡襄雕像,不由老夫更加蔑视那些不断制造什么王八蛋理论、狗屁代表和鸡巴发财观的跳梁小丑们,在蔡襄面前还能有脸高谈阔论什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什么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么。一件领导干部家庭财产公示的制度搞了三十多年到如今仍然是石沉大海,渺无音信。涛涛和宝宝能不能为人表率,做做样子把家庭财产拿出来晒晒。这些小丑们想名垂青史只能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传为笑谈而已。
不求名来名自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泉州郡守蔡襄时时刻刻想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唯独没有儿子、妻子和他自己。人民是永远不会忘了这位清官,好官的。洛阳桥头的蔡襄祠和蔡襄雕像就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
走到洛阳桥北头,瞻仰了建在惠安县境内的蔡襄雕像,参观了海中的红树林,还有渔民们采摘的牡蛎
网络提取:洛阳桥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约10公里、与惠安县分界的洛阳江上。
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一座梁式石桥。由于桥坐落在古时万安渡的地方,故而得名,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竣工,工程历时七年。桥原长1200多米,宽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
洛阳桥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兴建,工程十分艰难。造桥基时,先沿桥梁的中线抛置大量的石块,在江底形成了一道矮石堤,然后再于上面建造桥墩,并在桥下种植了大量牡蛎,使得桥基和桥墩石之间胶结牢固,这种方法称为种蛎固基法,堪称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
洛阳桥的中亭附近立有许多历代的碑刻,其中以宋代石刻万古安澜最为有名。另有石塔、武士石像等石雕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庙等庙宇的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立有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碑刻文字精炼,书法遒劲有力,刻工精致,世称三绝之碑。碑有两通,一通是原碑,一通是解放后摹刻的。
洛阳桥曾经历过多次重修。其中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至1435年的重修、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地震重修和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车而添架钢筋水泥桥面三次工程,是历次重修中规模较大的。
洛阳桥泉州鲤城区与惠安县交界处,横跨洛阳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粤、闽北上京城的陆路交通要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1056年,由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兴建。当时的劳动人民首创筏型基础来建造桥墩,并发明了殖蛎固基。洛阳桥南头蔡襄祠内有桥上石碑、石塔和石将军。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规模宏伟,工艺卓越。
历史上洛阳桥有二次规模较大的重修,一是明宣德中公元1427年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二是1932年蔡延锴重修增高,铺设钢筋水泥路面。现存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31座。石亭二,一为中亭;一为泉南佛国亭。明清重修碑记12座,崖刻万安桥三字和几座石像石塔。桥南有蔡襄祠,为纪念蔡襄造桥功绩而建。祠内有一文两方石碑,是蔡襄撰文书写的,文简义精,书法遒丽,工刻细致,世称三绝。该文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至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为知州的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桥北有昭惠祠,奉祀护桥海神,有真身庙,供奉义波和尚为造桥尽瘁,桥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现在为保护古桥,在上游百米处另建公路桥及水闸,并在附近规划建设游乐区。国家文物局还组织专家勘察古桥于1993年春动工,对洛阳桥全面修建,使其恢复古桥旧貌。
洛阳桥址位于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的桥墩形式也别具一格,值得一看。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至今,我们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它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都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起来的。它成了我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
早在北宋,人们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泉州洛阳桥史迹与传说
蔡襄于宋至和、嘉祜年间,目即元1055年和1058年。两度出任泉州知府,为泉州、为福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而建造洛阳桥是最重要的政绩之一,桥的宏伟与造桥的艰巨留下千古美名,也留下许多动情的故事。
一、建造洛阳桥
洛阳桥在今泉州市与惠安县的交界处洛阳江。古代,这里是福建与广东北上的陆路交通要道,现在仍然是福州、泉州、厦门往来的必经之地。江面水阔流急,没有建桥以前,过路人必须乘坐渡船过江。这里的大浪滔天,过往渡船沉溺的事故经常发生。古人为表达他们能万无一失地安全过渡的祈愿,特意取名万安渡,后来桥建成了就称万安桥。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至1048年间,有个叫李宠的泉州人。为了群众过桥方便,在江中筑造几个石墩,架上木板。作为浮桥,但遇到水急潮涌,浮桥常被冲走,不能解决问题。人们接受教训,几年以后泉州人王实进一步倡建,把浮桥改造为固定的石桥。北宋皇祜五年,蔡襄莅临泉州府,为排除人民渡江困难,发展交通事业,他决心建造大桥。然而要在这洛阳江深无底、急流浪大的地方建造大桥,比登天还难。但一心为民的蔡襄迎难而上,他到泉州莅任伊始,就亲自到万安渡勘查地形。观察水势,探访民意,请教民师巧匠,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地形水势,
选择在万安渡为建桥地点。同年四月,蔡襄母舅卢锡,郡人王实等一道来协助建桥。并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捐工捐资。在蔡襄的主持下,集思广益,就地取材,开采沿江山上巨石。凿成长l0米左右,宽70厘米。重约10多吨的巨石板,然后用巧妙 的 办法:即利用涨潮浮舟功能,立石为梁。桥墩全部利用巨大条石错垒砌而成。桥墩两端均作尖形来分水,墩面两层石条向左右挑出。增强桥面承受力。桥面全用石条板铺就。经过六年零八个月的艰苦施工,终于在嘉祐十二 月 ,完成了这一宏伟的工程,太守蔡襄亲自主持竣工仪式并书写万安渡石桥.
在主持建桥过程中,蔡襄受尽艰辛,顶住了丧子亡妻的痛苦,克服了种种困难,建成了这座49孔,长3600尺.宽15尺的画海长虹,天堑变坦途,沟通了福建的海上交通,南按漳广,北通江浙,陆路运输畅通无阻,大大促进了福建泉州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使泉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洛阳桥是我国最早的一座海港大石桥。它的建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洛阳桥建成以后。500多名建桥技工,在闽南各地兴起一股建桥热潮,延续了150多年,在闽南、闽中建起几十座沿海大石桥,改变了闽中南沿海交通阻塞现象。南宋孝宗乾道年间,泉州知府王十朋咏诗赞目:
北望中原万里遥 。
南来喜见洛阳桥。
人行跨海金龟背 。
亭压空间玉虹腰 。
功不自成因砥柱。
患宜预备有风潮 。
蔡公力量真剐者 。
遗爱胜于郏国桥。
漫漫岁月,沧桑变换,近千年来,洛阳桥经过了18次整修。尤其是1993年,国家文物局拨 700 万元巨资,进行全面复修。把30年代在古桥上建起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全面改观 , 恢复900年前的石桥雄资。
二、洛阳桥上三绝
洛阳桥建成后,人们给它总结了三个绝妙的特点.称为三绝,一是工程艰苦浩大;二是《万安桥记》简洁;三是碑石、碑字艺术精雕。
洛阳桥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筑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不仅首创筏型基础建桥墩,而且因地制宜种植海蛎固桥墩,既科学又经济,是我国古代遣桥工程的重要发明,在施工中,利用潮汐运按梁桥的浮运法,到今天还沿用。洛阳桥有桥墩46座,桥长360丈,阔1.5丈。桥的两侧有500栏柱。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测建置石塔9座,用以镇风 , 桥上筑石亭7座,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整座桥梁规模宏大,样式美观,花费14000多两银子,全是人民自动捐献的。蔡襄也卖了家里160多亩地,捐献洛阳桥。
蔡襄书写的《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碑文极其简洁。记述了建桥始起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郡民欢乐情况,碑文洗练粹美,是篇绝妙好词。碑文日: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来讫功。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陂,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全文不赘一词,不脱一意,精简凝炼,抑杨铿锵,充分体现了蔡襄文风上要言不繁的特点。碑文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每方碑高2.98米,宽1.64米,厚0.30米,碑字六行,除一行10字外,其余均为13字,每字1.5×1.8公寸。
蔡襄书写碑文时,表现十分谦虚的品格,碑文一点也不吹虞自己的功劳.碑文是书法的精湛。蔡襄是宋四大书法法家之一。此碑文是他杰出之作。其书法浑宏道劲,刻工精细传神。手艺高超,冠弱一时。历史上评价极高,《皇宋书录》说:蔡公万安桥记,大字刻石最佳。南宋周必大说: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第一。洛阳桥上皆入书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贞说: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
三、洛阳桥故事传说
洛阳桥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最伟大的石桥,这么巨大的建筑工程,牵动了千千万万过往行人的感情,对倡导修桥的郡守蔡襄无不产生敬仰之情,历代人们竟相歌颂、赞美。一些建桥时的佳话、事迹、逐渐被加工为优美而神奇的神话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
传说当年万安渡口,常有风浪和水怪作祟。每年沉舟很多,溺死人无数。这一年娘家惠安的蔡襄母亲卢氏,在临盆前从娘家回来,路过万安古渡。这时,天已是傍晚了,最后一趟渡船已离岸向江心划去,卢氏急忙大声招呼:船夫听到岸上有妇人呼叫。就把船掉头岸,让妇人上船。之后船又驶至江心,这时忽然风紧浪急,渡船在江心颠簸得厉害,乘客个个吓得脸色苍白.眼看要翻船了,忽然空中传来一声呼喊:蔡学士在此。水怪不得无礼。刹时。风平浪静,渡船冲开波浪向对岸划去。全船人都感到庆幸,知道这是托蔡学士的福,但当船主问遍船所有的人竟无一人姓蔡的,只有一个怀胎的妇女夫家姓蔡,大家认为该夫人腹中之儿,将来也许就是蔡学士。卢氏笑着许愿:如果将来真的生男,长大后官居学士,一定叫他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桥,以保万代平安。她回到枫亭婆家不久,果然生下一男,取名蔡襄。
蔡襄自幼聪明灵利,七、八岁就能熟读五经。有一天深夜。蔡襄正在书房内读书,突然天上传来阵阵雷声,令人恐惧。当蔡襄推开窗户向外观看时,只见云中有一个人身鸡公头的巨人,一手握斧头,一手捏盘子,不时用斧头敲击凿子,发出震雷的声音。他正看得入神忽见一粒米不知从那里飞到书桌上,他拣起那颗米,突然那颗米对他讲起话来了:蔡学士,快救救我。原来他是八仙之一的吕洞滨,因犯了天条,玉皇大帝大怒,派遣雷公来打死他,因此变成一粒米,逃到蔡襄的书房中来了。雷公知道蔡襄将来是学士,担心打了吕洞滨,会伤蔡襄,掉头便回天庭复命去了。吕洞滨见雷公去了,就现出原形,感谢蔡襄救命之恩,并赠送一付笔墨给蔡襄,叮嘱如遇困难,可用这付笔墨写字,自会逢凶化青,得心应手。
大约十年后,蔡襄入京应试,登进士甲科,宋仁宗皇帝见他才华横溢,又有一手好笔法,便留他在宫中,封他为端明殿学士,委托他教授太子。蔡襄从老家接来父母,有一次他见母亲卢氏流泪,便忙跪在母亲膝前问原因,卢氏把20多年前在万安古渡许下心愿未酬之事说明。蔡襄答应她一定在皇帝面前请求,到泉州做官,然后筹建那座桥。可是皇帝很器重他,不肯轻易让他离京,太子见他闷闷不乐,神色憔悴,就送一罐蜂蜜给他调养,并在御花园设宴解愁。蔡襄看到蚂蚁在爬,灵机一动,借词支开太子,他用毛笔蘸着蜂蜜,在皇帝经常来往的御花园路边一颗芭蕉叶上写了蔡襄、蔡襄,本府作官八个大字。不久芭蕉叶上蘸蜜的地方爬满蚂蚁,组成了八个字。后来皇帝走过来,蔡襄忙转入蕉树后,仁宗皇帝见芭蕉叶上蚂蚁组成字,感到惊异,不禁脱口念道:蔡襄、蔡襄,本府作官。蔡褒连忙闪出来,跪在皇帝面前说:谢旨隆恩。仁宗皇帝一时弄不清是怎样一回事,蔡襄便把母亲20多年前的许下的心愿,奏禀圣上,仁宗很受感动。且已开了金口不便挽留,只好命令蔡襄到泉州当知府。
蔡襄到泉州上任后,便亲自到万安古渡视察,又贴出兴建洛阳桥的告示,不久,就有数千人赶来建桥,桥工们努力了几个月,只因风紧浪急,海潮汹猛,桥基建不起来,蔡襄为此坐立不安。一天他伏在公堂上发愁,忽然想到吕洞滨,于是用吕洞滨送给他的笔墨,写成一封给海神的公文,要求海神帮助择定下基的日子兴造桥基,他打算差一个人前往海神处投纳公文,要求回复。于是召集衙门里的差役,问谁能下得海?其中有个姓夏名得海的公差,吃酒醉了,迷糊中听不清事情的要领。以为是叫他的名字,就冒冒失失地回答说:小人夏得海。蔡襄即把此事交给他去办,等到夏得海酒醒,才知惹了大祸,茫茫远海,人神鼻途,向哪里去找海神呢?无法子,上官已命,不敢违抗,只得硬着头皮,与老婆孩子诀别,买酒狂饮,身带公文醉卧在海滩之上,准备潮至时被淹死。不料一觉醒来,潮巴退去,摸身边的公文,竟变换为另一个信套,就胡弄地带着此信向蔡襄交帐.蔡襄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醋字,别无他话,蔡襄领会到醋字的启示:选择在廿一日酉时下石奠基。届时果然海水昼夜不涨,桥基就此建成。可是调来的七省钱粮早已花完了,蔡襄便召集四方的乡绅,要他们募捐,但这些守财奴,谁愿拿出来捐献呢?
蔡襄为民造桥一片赤诚的心,感动了南海观世音菩萨,她腾云驾雾来到万安渡相助.观音菩萨变成一位艳丽非凡的姑娘,坐在一只*岸的船头上,宣称谁能用钱掷到她身上,她就愿意嫁给他。那些财主们见到这位美貌绝伦的女子,都垂涎三丈。纷纷叫家丁们抬着金银来到江边。只见一块块金银象雪片一般飞向船上,一连三天,却没有人能把金银掷到那位姑娘身上。观世音菩萨看到满船的金银已够建桥用了,便叫人把这些金银送到知府蔡襄处。不多久,浩大工程的洛阳桥顺利竣工了。
洛阳桥上三绝
洛阳桥建成后,人们给它总结了三个绝妙的特点.称为三绝,一是工程艰苦浩大;二是《万安桥记》简洁;三是碑石、碑字艺术精雕。
洛阳桥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筑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不仅首创筏型基础建桥墩,而且因地制宜种植海蛎固桥墩,既科学又经济,是我国古代遣桥工程的重要发明,在施工中,利用潮汐运按梁桥的浮运法,到今天还沿用。洛阳桥有桥墩46座,桥长360丈,阔1.5丈。桥的两侧有500栏柱。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测建置石塔9座,用以镇风 , 桥上筑石亭7座,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整座桥梁规模宏大,样式美观,花费14000多两银子,全是人民自动捐献的。蔡襄也卖了家里160多亩地,捐献洛阳桥。
蔡襄书写的《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碑文极其简洁。记述了建桥始起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郡民欢乐情况,碑文洗练粹美,是篇绝妙好词。碑文日: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来讫功。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陂,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全文不赘一词,不脱一意,精简凝炼,抑杨铿锵,充分体现了蔡襄文风上要言不繁的特点。碑文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每方碑高2.98米,宽1.64米,厚0.30米,碑字六行,除一行10字外,其余均为13字,每字1.5×1.8公寸。
蔡襄书写碑文时,表现十分谦虚的品格,碑文一点也不吹虞自己的功劳.碑文是书法的精湛。蔡襄是宋四大书法法家之一。此碑文是他杰出之作。其书法浑宏道劲,刻工精细传神。手艺高超,冠弱一时。历史上评价极高,《皇宋书录》说:蔡公万安桥记,大字刻石最佳。南宋周必大说: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第一。洛阳桥上皆入书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贞说: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
在泉州说起洛阳桥也许无人不知,因为他是泉州十八景之一。要是你跟外地人说起这个名字,很多人就会以为是河南的洛阳桥了。今天我要去探访的就是这座历史悠久,在我国桥梁史上具有一席之地的泉州洛阳古桥。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蔡襄。跟很多想去洛阳桥观赏的游客一样,我对洛阳桥的名字也有很多的疑问,为什么会取洛阳桥这个名字呢。原来洛阳桥坐落在泉州洛江,洛江位于泉州洛阳这个地方,这种以地名命名桥梁的方式,在桥梁史上很是普遍。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叫洛阳,跟河南的洛阳是否有关系呢。
事实验证了我的猜测,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我们到达洛阳桥的时候正当烈日当空,阳光,白云,绿水,蓝天与这座古老的桥梁构成了一副清新自然,美丽淡雅的风景画。桥头上有关于洛阳桥的一些简介: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行走在石桥上,我有一种重回历史的感觉,仿佛我的身前身后都熙熙冉冉的行人,时而出现挑着扁担的商人,时而出现牵着孩子的阿公阿麽,时而出现背着书篓手不释卷的读书人,时而出现轿子里面的达官贵人。
石桥的造型很是奇特,他以筏型基础以造桥墩和应用生物学的种蛎固基法以固桥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创新。
据当地资料显示早在北宋,先民们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抚摸着桥上的石头,古代先民们的杰出智慧真令我们现代人所敬仰,这里的每一锤,每一个比例都凝聚了古代人智慧的结晶,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