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自古称吴地,如今江南一带经济富裕,人文灿烂,很多人在这里工作和旅行,可是很多人并不能真正了解吴地之由来。这一切要归功于春秋时吴国的开发,如果要寻找一个寄托的可追思的地方,我想非江南梅村莫属。
梅村位于苏锡常之间,此常非常州而是常熟。苏锡常是吴地的核心,而核心之核心正是春秋时吴国的主要都城-今日梅村镇。从无锡东行约二十公里,即到梅村镇,在镇北可以看到一座非常壮观的牌坊,再往南经过一座大桥可以在路的东面看到一座牌坊式的大门,上书江南第一古镇,没有到过梅村的人可能会不屑于这样的称号,比如中国第一水乡等等夸张的自称,但至少在江南,称第一古镇没有任何一个镇可以否认。
相传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周王之长子泰伯和二弟仲雍为让成全周太王传位于三子之心愿,自愿让位并出走到当时的江南之地。当周朝建制天下之后,寻泰伯之后人封地于吴国,于是在泰伯初到江南之地,即今日之梅村,逐渐形成了吴国的都城。这座都城是吴国主要的都城,苏州虽然也是人所共知的吴国都城,但其实只是最后两代吴王:阖闾和夫差的都城,历史远没有梅村之古老。在《吴越春秋》中读到的伍子胥入吴和专诸剌吴王僚助阖闾夺位等故事其实都是发生在这里的。
向东过了第一古镇牌坊,可以看到一座环形的喷泉,喷泉的北面是镇政府,如果有时间在夏天的晚上来到这里,镇上的人和游人会聚集在这里,伴着彩色的喷泉聊天、散步,能够在这个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中享受这样的休闲,真的很奇妙呢。
喷泉的东面即是黄墙黛瓦的泰伯庙,经过了三千年,如今在泰伯庙还可以看到泰伯所用过的水井,传说泰伯来到江南即居住在这里,而如今,吴的后人仍居住在庙的东侧,仍然喝着这流淌了三千年的井水。人们常说,背井离乡,其实井已经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乡土情结。吴的后人能够伴着先人的故乡井水而居,又是多么欣幸!
泰伯庙最引人注目的是前院的雕塑,包括两侧走廊里吴国历代国王的泥塑和正面大殿里泰伯的塑像,无锡是泥人之乡,所以这些泥塑也做的诩诩如生,尤其是大殿里的泰伯正面座像,高四米多,威严独立,很奇怪,会觉得像少了什么,是的,泰伯虽为吴之开国第一人,但他的塑像只有一个人,两侧没有一个随从之人。其实这正是体现了吴的精神,泰伯为周王之长子,但他并不恋于家族之繁华,为了成全父意,宁愿远离关中富饶之地,来到尚未开发的南方荆蛮之地,这样的开拓旅程,远没有想像的那么浪漫,而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为了能够融于本地习俗,他甚至学土人断发纹身,教会他们中原先进的耕作等技术,逐渐赢得了本地人的支持。他是吴国第一人,也是今日吴姓的祖先,孔子评价为至德第一人,而司马迁《史记》也将吴世家列为世家第一,描述了吴国的这段历史。
穿过大殿向后,偏殿供奉着关羽和佛教人物,在江南人和吴后人心中,泰伯这位至德和富有开拓精神的先人早已经化身为神,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景仰和学习。
泰伯庙的最后面是一条宽阔的河流,但它不是天然的河流,而是比京杭大运河更早的运河,这是泰伯为了江南灌溉舟楫之利带领当地人修建的,称为伯渎港。
虽然为吴之故都,现在的梅村已经找不到一段城墙了,除了这座泰伯庙,四周是江南普通的城镇建筑,但围绕梅村镇四周有许多地方还流传着泰伯的传说。而那普通民房的层顶还留着吴的印迹,高高挑起的屋脊,仅仅是一种装饰,但却保留着故吴奢华向上的历史与执着。
吴的古体为吳,是一个人手拿棍棒一样的工具,伸手招呼呐喊的形像,那是西周的围猎生活的写照,而到了江南,吴人又从事渔业,所以吴也读yu,从游牧生活到江南的渔业,再到今天江南资本主义工业的繁华,世界是多变的,但不变的却是吴文化的开拓创新。这也正是这座江南古镇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同样,也是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所能够体会到的,最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