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那么端午节有什么故事。
端午节故事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故事二、纪念春秋吴国伍子胥说
春秋时楚国伍奢因谏阻平王夺子媳为妻之事遭满门抄斩,其子伍子胥逃亡吴国,五年后发兵伐楚为父报仇。在吴与楚的战争中,因伍子胥让人用黑豆粉与糯米做成城砖,在困境中救了众人,最后取得胜利。苏州至今仍有“一城门救了一城人”的美谈。后来伍子胥在五月五被吴王杀害,抛尸于江中,化为“涛神”,据说五月五日是为了纪念他。
端午节故事三、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端午节故事四、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着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故事五、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父亲是浙江会嵇上虞人,巫歌手。汉安帝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县江边弹奏唱歌迎波神,不幸溺死,不得尸骸。其女曹娥当时才十四岁,在江边号哭,尽夜不绝声,七天七夜,父尸体俘出。也有说曹娥不得父投江而尽。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还有很多,民间还传说端午节是是古代龙图腾团族的祭龙盛典,是为了纪念勾践水上操练水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