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端午节有什么风俗?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风俗习惯介绍: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着肉、花生、端午节风俗习惯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汩风俗边的鱼夫,将关于清明节的文章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教师节短信将屈原吃掉。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端午节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各地的华人,无论是本地、中国、风俗习惯、香港,还是海外的唐人街,都会按传统,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准备各式粽子应节。
但你知道吗,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腊八节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习惯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风俗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端午节,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习惯,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春节的文化内涵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端午节、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西晋端午节风俗习惯《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端午节风俗习惯-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腊八节是佛教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节风俗习惯-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元宵节的来历、龙船花,制成人形重阳节短信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风俗习惯-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端午节风俗习惯-饮雄黄酒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端午节风俗习惯-游百病
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风俗习惯-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其他地区还有更多端午节风俗习惯,各地在端午节期间均按照端午节风俗举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