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三伏天里,你知道2017年三伏天有什么习俗吗?如果你不清楚的话,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2017年三伏天有什么习俗吧。
2017年三伏天有什么习俗
1、头伏饺子
在和面的时候稍微放一点黄豆粉(十分之一即可),既能让面团弹性更好,又能避免粘连,还能提高饺子皮的营养质量。饺子馅千万不要做成大肉丸子,肥肉要少,可以考虑加入各种海鲜、菌类、鸡蛋和蔬菜,减少猪肉的比例。这样做出来的饺子,口味清淡鲜美,营养价值也更高。因为饺子当中蔬菜的数量还是不够,建议再加一两盘凉拌菜佐餐,加点蒜泥和醋,杀菌又爽口。
2、二伏面
不要做成调味汁拌凉面,而要丰富面码和卤汁的内容。卤子里面一定要放鸡蛋或肉,素食者可以放豆腐干丝替代,以增加蛋白质的供应。吃凉面的时候,要多放点芝麻酱。面码不要永远是黄瓜丝,记得加入B族维生素更为丰富的焯青菜、嫩豆角和嫩豌豆、嫩毛豆等。这样口感又丰富,又能帮助提供营养。面条本身呢,也不必总是精白面粉做的,不妨换成荞麦面、绿豆面、杂豆面等,口感更丰富,营养价值也更高。
3、三伏烙饼卷鸡蛋
饼和鸡蛋固然不错,但缺乏膳食纤维,钾元素和维生素C也不足,要再加凉拌蔬菜来搭配,营养才平衡。烙饼这东西很实在,卷了鸡蛋吃,容易吃过量,不利于控制体重,所以一定要注意,炒鸡蛋时少放点儿油,饼也要做薄一点儿。如果嫌烙饼麻烦厚重,其实做一碗杂粮面糊,烙成软煎饼也不错,卷鸡蛋吃是一样的。
相关阅读:三伏贴是什么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是一种源于清朝的中医疗法,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天(“三伏天”)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 敷贴的膏药如提款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即可揭下。
三伏天是以农历推算,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十天后)为中伏,第五个庚日(再十天后)为末伏,均为一年内最炎热的日子,人体阳气最为旺盛。 进行三伏天灸时会使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麝香、细辛,敷贴于特定的身体穴位上,可防治过敏性鼻炎、咽喉炎、哮喘、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秋冬发作的疾病。 中国政府鼓励民众使用三伏贴预防疾病,三伏贴属于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2017年三伏天有什么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会喜欢小编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