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多少天
中伏又被称为二伏,一般中伏多少天?按照庚日计算今年中伏20天,在三伏时期内均为高温期,以下介绍中伏多少天:
所说的“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其中,天干由10个字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由12个字组成,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个“干字”与每个“支字”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作为每天的名称,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中伏多少天?“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
2006年的第一个庚日恰好是阳历的1月1日(元旦)。此后每十天都是庚日,即,1月11日,21日,31日,2月10日,20日,3月2日,12日,等等,以此类推。阴历六月二十五日是阳历的7月20日,这一天也是庚日。2006年的最后一个庚日是阳历的12月27日,这天的阴历是十一月初八。
你可以买一本万年历,查阴历,阳历,干支,节气,很方面的。
这里所说的“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其中,天干由10个字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由12个字组成,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个“干字”与每个“支字”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作为每天的名称,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中伏多少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今年是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由于夏至后的第五庚日(庚午)是8月4日,而立秋是8月6日,所以今年中伏是20天
今年6月21日夏至为丁日。三天后为第一个庚日,即6月24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4日,第三个庚日为7月14日,即初伏首日。中伏首日是第四个庚日,7月24日。8月7日立秋,该日为甲日,六天后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8月13日,末伏首日。也就是说,从7月24日到8月12日期间都为中伏,的确为二十天。
民以食为天,而食出于农业,农业又为气象所影响,中国自古重农。也许这正是人们极为关注天气、节侯的原因吧。儿时每当夏令,总能听老人说些诸如“夏至三庚便数伏”、什么“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之类的民谚,一直很费解。随着年龄的长大,十分想知道这些谚语的本义究竟是什么。但是一些老人已经过世,自己又生长在城市,从来五谷不分,要想理解这些话自是吃力得很。
如今人们之于自然已远,对农谚理解必生歧义。常听人说:“今年立秋是几点,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我一直怀疑立秋的早晚是否会与时辰有关。今年立秋正值正午,算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我们经历过多次中伏接近20天的情况,称为“闰中伏”,是由于夏至后入伏时间早造成的。入伏时间早,中伏时间就长,人们会觉得立秋的时间晚,因而感到炎热,便说“热死牛”了。根据夏至、二暑、立秋期间的庚日来测算,今年天气热得晚是事实,这是因为数伏较晚,夏至后三庚长达28天。出伏的日期是由立秋后一庚日所决定,是相对固定的,这直接影响到中伏日期仅有10天。中伏时间短,立秋时间就相对早。因此,立秋的早晚不见得是由当日时辰来决定的,而很可能是取决于暑期整体安排,在整个过程中“庚日”起了较为重要的记号作用,所以也就有了“夏至三庚便数伏”等民谚。
如此说,我也可杜撰出两句来描述暑日了:
夏至三庚短,中伏延长立秋晚;
夏至三庚长,中伏不闰秋意凉。
通过以上信息可了解到中伏多少天,在中伏期间市民应关注天气变化以免造成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