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江然 汤珺琳
7月8日8时,今年第七号热带气旋“苏力”自生成24小时内完成了从强热带风暴到超强台风的“三级跳”,强度发展之快历史少见。福建广大气象干部职工迎风而动,严阵以待,为防御“苏力”拉起了天罗地网,使“苏力”无处遁形。
全省各地各部门根据气象预警和建议,及时启动预案,超前部署、科学应对、措施得力,取得了防御“苏力”的首战告捷,没有收到人员因灾伤亡的报告。
齐心协力抗击“苏力”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和支持福建防台风工作。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等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要求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预测预报预警,及时开展应急气象观测服务,全力做好防御“苏力”各项工作。自“苏力”初露头角,福建省气象局就早动员、早部署、早准备,密切监测台风“苏力”变化趋势以及风雨影响,第一时间向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台风动向,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关键时刻,领导干部是标杆、表率、主心骨。7月12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带领工作组连夜抵达福建,检查指导台风预报服务工作,与预报员一同会商台风,接着赶赴福建省防指,与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共商防台措施,又马不停蹄赶赴台风登陆点——连江黄岐半岛,同基层同志一道迎击“苏力”。省气象局局长董熔连续数日驻守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与省领导面对面汇报台风发展趋势,提供防御建议。7月12日17时,福建省气象局将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升到了Ⅰ级应急响应。省局派出预报服务工作组和应急气象服务分队紧急驰援一线,防灾科普宣传队分批深入基层,气象专家轮番做客电视直播间。
在灯火无眠的会商室里,在狂风大作的海堤上,在偏远的农村里,在繁华的城市中,各级气象部门部署到位、措施有力、工作扎实,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努力将台风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科技支撑捕风捉雨
在与台风“苏力”的交锋中,福建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大显神威。当“苏力”距离陆地数百公里后,全省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同步扫描拼接。
当“苏力”逼近福建沿海海域后,福建省沿海、海岛上布设的上千自动气象观测站定点监测,实时传输台风的风力、温度、气压等气象要素。
与此同时,新建成的星仔岛海洋气象观测站与长乐、宁德移动天气雷达、海洋气象浮标站、沿海测风塔实时监测台风移动及发展情况,新建成的三明雷达和永安、武夷山风廓线雷达实时监测台风登陆进入内陆后的移动路径及风雨影响,应急指挥车、移动风廓线雷达按照预定方案进行应急观测,高空气象观测站开展加密观测……
以“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项目为龙头的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设成果为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全省初步构成的覆盖内陆、沿海和海峡的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比较完整的基于数值预报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以及多种现代化信息发布渠道的综合气象信息发布网络,使“捕风捉雨”梦想成真。
“台风眼”中他们坚守
12日,“苏力”进入福建24小时警戒线,根据加密会商、科学判断,福建省气象专家直指台风最有可能在连江登陆。13日下午,台风“苏力”在连江县黄岐半岛登陆。一部移动应急车、一部风廓线雷达移动车载着7位大气探测专家组成的福建省应急气象服务分队,赶赴连江县苔菉镇北茭村,实时观测台风动向。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风高浪急的海岸边完成了应急移动平台的设备架设、通讯调试和数据采集,第一时间成功传送探测数据。为了不间断观测,他们轮流在应急车上值守和旧庙里休憩。
天亮了,第二支应急气象服务分队冒着疾风劲雨,顶着滔天浊浪赶来。在肆虐狂风和飘泼大雨中,他们狠扎马步围成一圈,艰难拍摄并记录着云系的走向和沿海风力变动。于子敏在独自检查设备时突然被狂风翻卷倒地,亏得被同事一把抓住,才没被卷向身旁锐利的巨石。
狂风越来越猛烈,30多米高的浪花越过高高的海堤打向车身,应急车不断地晃动,车顶上的卫星接收天线无法接受到信号。同志们毅然抱成团艰难地攀上车顶,用两条绳子捆住卫星接收天线,再从两侧拉住固定,以保证全国加密会商通讯通畅。他们以这样的姿势在11级大风中坚持了近两个小时!
许小峰在现场与同志们一道风里来,雨里去,通过视频向中国气象局报告防台风一线的有关情况,连线慰问坚守一线的各级气象干部职工,由衷地连声赞叹,“同志们太辛苦了!真了不起!”
如今,“苏力”已然过境,而它带来的强降雨、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仍需防范。福建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坚持“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精神,不松懈、不松劲,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全力以赴,努力夺取防抗台风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