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天气原因,刚刚开展工作的“向阳红09”船不得不临时停工,14日下午起航赴福建厦门锚地,躲开今后几日南海的风浪。
今日上午,船上布放了箱式抓斗,从海底收获了一些沉积物样品。记者在现场看到,样品被装在玻璃瓶里,外形类似淤泥。13日和14日进行的科学采样属于常规作业,与“蛟龙”号下潜没有直接关系。
13日早晨5点多,“向阳红09”船抵达南海的首个作业区域并停止航行,开始为“蛟龙”号首次下潜做一系列准备作业。
记者在甲板现场看到,辅助长基线定位系统的信标被吊装入海。这是大概长约0.8米的圆柱状金属器,发出有规律的“滴滴”声。声学团队负责任人朱敏告诉记者,由重物和浮力物固定在海水中层的信标能放出信号,帮助校正船上的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另外,这枚信标可能成为后来布放的几枚信标组成的长基线系统的一部分。
另外,盐度深度温度仪和重力柱两种设备13日也在甲板上安装、测试和吊装入海。前者在为定位系统获取海水密度参数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海水取样分析;重力柱则可以利用重力插入海底淤泥,获取沉积物样品。
这两天夜里,不时有超过2米的浪拍打左舷,并几次漫上甲板,松动了一些固定缆。海试人员为此上甲板检修和巡查,工作到很晚。
“与航天发射不同,海上作业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窗口,都要根据气象预报来现场商定。”现场总指挥刘峰表示,西南季风与南海台风的共同作用,使夏季的南海天气很不稳定,因此抓紧一切可能的时间工作尤为重要。
船上的气象预报员孙虎林告诉记者,目前有两个不利作业的气象因素,一方面北方冷空气和南海热带低气压共同作用,产生东北风;另一方面,南方来的季风将在随后几天加强。
12日夜里的浪,大时能掀倒会议室的桌子。一般来说,超过两米高的浪会给作业带来困难。所以“蛟龙”号不得不临时停工,等天气转好再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