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5月31日电 (记者叶婧、潘林青)在不少中国父母眼里,确保孩子“吃好穿好学习好”就够了,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倾听孩子的心声。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采访了几名孩子,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我想过一个不用上兴趣班的周末”
正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格格最近有点累,因为六一节快要到了,班里排练节目,格格每天都要和小朋友们一起,把一个舞蹈动作练习许多遍。
除了周一至周五每天10小时在幼儿园里学习,格格还要周六上午学英语,下午学小提琴,周日上午学跆拳道,下午学绘画。格格的妈妈告诉记者,周末接送孩子上兴趣班,她也觉得很累,“但是她爸爸说,别人的孩子都学这个学那个,要是我们家格格什么都不学,不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北京市立新学校幼儿园老师邹雅静告诉记者,她接触过不少像格格这样的孩子。尤其到了大班、学前班的孩子,面临着小学入学,家长们常常有意识地给孩子学乐器、学英语作为小学入学的“加分项目”,再加上轮滑、跆拳道、绘画作为兴趣培养。“跟他们相比,我的童年真的要轻松、愉快得多。”
“妈妈说要过节了,给我买了新玩具。”格格告诉记者,她很喜欢穿着新裙子的芭比娃娃,“但我更想要妈妈周末带我出去玩,不想上兴趣班。”
“我想每天放学回家都能看到爸爸妈妈”
当被记者问及“是否快乐”时,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读一年级的索南格文沉默了一会儿说:“要是能每天放学回家看到爸爸妈妈就快乐。”
索南格文的老师马广超告诉记者,由于父母大部分时间在州上打工,索南格文的大部分时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土门达小学里,像索南格文这样难以见到父母的孩子还有很多。
全国妇联近日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
不仅是留守儿童,这种“见不到爸爸妈妈”的现象在城市中也同样存在,很多年轻父母迫于工作、竞争压力在照顾孩子上有心无力,往往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照顾,孩子与父母之间侧重物质交流而缺少爱的交流。
马广超告诉记者,无论是大城市的孩子,还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快乐和期盼通常非常单纯。“能跟父母更多地在一起,也许就是孩子心里真实的期待。”马广超说。
“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上学”
对于14岁的乔富海来说,“上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上一次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已经是4年前的事了。2007年,在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辛庄村念小学二年级的乔富海因为上楼梯摔伤了,医生诊断他患有一种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罕见病。
患病两年之后,乔富海的腿再也迈不上学校的台阶,2009年开始辍学在家。“娃病了之后,周围的孩子都离他远远的,不和他玩。”乔富海的父亲乔洪田说。患病之后,原本乐观开朗的儿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
在与记者交流时,乔富海只是简单的回答“是”“对”,更多的时候他只是静静的翻看着已经有些卷角的图书。当记者问他“儿童节有什么心愿”时,乔富海抬起头说:“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像原来那样,也想和他们一起去上学。”
(叶婧 潘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