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多月的高温炙烤后,泸州终于迈入了凉爽的秋季,但旱情形势愈发严峻。丰雨期已过,秋冬已很难形成地表径流,旱情将会加剧蔓延,旱区群众的饮水成了头号难题。
12日,成都水文队20余名专家完成对泸州旱区找水打井调查工作。
14日,四川省地勘局113地质队和四川省煤田地质局135队分别在古蔺、叙永开凿示范井。工程技术人员将尝试在200至300米深的岩溶区找水,根本上解决古叙两县的饮水困难问题。
缺水 沼泽地都干了
“晒不干的叙永,打不湿的古蔺”。在川南边陲的古叙地区,老百姓有这样一句俗语形容当地的天气和地貌。
叙永县麻城乡地处两县交界处,这里是典型的山区。今年夏天,家家户户的水井都见了底。快一年时间没有一场透彻雨,由于土壤蓄水能力差,往年集沉的地下水又下降了。
麻城村一组90岁的梅魁老人指着村口的一块草地说,那里常年滋润,沼泽地深不见底。但如今,沼泽里的淤泥已无踪影,人已经可以站在上面了。
找水 勘探队进村了
这一年的时间里,麻城村支书王应林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带领乡亲们四处寻水。只要发现有水印的地方,就会立刻在旁边开凿一口水井。
两个月的烈日烘烤,村里100多口井大部分已经裂口,这里不得不被列入乡里摩托车送水队的覆盖区。“总不可能就靠着送的水维持到过年吧?”正在王支书犯愁之际,一支勘探队进了村里,他们是来找水的,在地下很深的地方。
井深 300米打井费30万
7日,一场不明显的降雨终于将泸州拽进了凉快的秋天,但旱区等雨的机会却更加渺茫了。
泸州气象部门称,如果18至20日的降雨不能有效缓解旱情,秋冬季节的小雨将很难形成地表径流。旱情有可能向下一季节蔓延,旱区群众的饮水问题日益严峻。
4日,泸州市国土部门组织驻泸地勘队、市地质监测站工程技术人员赴古蔺、叙永实施地质调查,研究打井找水工作。
“地块切割深,溶洞暗流又比较多,地下水位低而复杂。”省煤田地质局135队队长柯军告诉记者,经过实地考察,打井工作非常复杂,大部分地区很难在红层区找到水源。这就意味着,水井的深度将达到200米至300米之间,取水地为岩溶区。
见水 60米深接触水源
经省国土厅相关专家会商后,两口示范井于14日分别在叙永麻城乡和古蔺民乐开钻。截至昨日下午,位于麻城村海子头的示范井已经达到了60米的深度,钻头已经接触到了部分水源。
“预计这两口示范井每天可提供300立方的水源,可满足4000人左右的正常用水。”泸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华正国表示,因为当地的地貌特征十分复杂,打井找水已经成了目前满足群众用水的最佳方法。
“不过,水井达到这样的深度还是十分罕见的,而且一口井的最高成本可能会超过30万。”华正国说,如果两口示范井的各项开凿条件都十分良好,深井取水有望在泸州旱情严重的地区普遍推广,而这一举措将从根本上解决古叙山区饮水难的历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