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治区气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中央编制委员会印发的《地方国家气象系统机构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广西气象
广西自治区气象局 分布图局的主要职责是:1.制定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及气象业务建设的组织实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要气象设施项目的审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2.按照职责权限审批气象台站调整计划;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资料的汇总、分发;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涉外气象活动。3.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等专业气象预报的发布。4.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并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管理、指导和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管理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袭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5.负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利用、保护气候资源和推广应用气候资源区划等成果的建议;组织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6.组织开展气象法制宣传教育,负责监督有关气象法规的实施,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承担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7.统一领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部门的计划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科研和培训以及业务建设等工作;会同州(地、市)人民政府对州(地、市)气象机构实施以部门为主的双重管理;协助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做好当地气象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广西自治区、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同时面向政府决策、社会公众和专业用户等提供了多层次、综合化的气象服务,除
广西自治区气象局 观测站了常规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分析等服务内容外,还逐步拓展了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地质灾害预报预警、 生态气候、防雷避雷、卫星遥感等服务项目。气象服务的载体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还建立了基于因特网、程控电话网以及移动电话网的气象信息服务方式。 公众服务群众满意在做好政府决策服务的同时,对公众的气象服务一直是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基础上,进行服务产品的延伸服务,开发了指数预报、旅游气象、特种项目预报、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监测实况服务。广西自治区气象局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新路子,如开展电视天气预报、121自动答询服务、800免费电话、气象短信、网络服务等等。
广西自治区气象部门不仅仅满足于一般化的服务,还针对交通运输、仓储、电力、商业、养殖业、种植业等不同用户的需求,制作加工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殊适用的服务产品,开展相应的服务。这些服务信息为用户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提高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服务农民满意依托基本业务的网络、人才、技术优势,对开拓了为农服务的新形式,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闯出了一条新路,也为拓展气象部门的服务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人工增雨服务全社会满意为了缓解广西自治区水资源紧张的矛盾,广西自治区大力开展了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和作业规模的升级,建成了省级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作业决策指挥中心,开展了人影外场试验,启动了人影作业基地建设。
气象宣传2008年12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局长韦力行、副局长姚才与新华社广西分社社长龙松林、常务副总编辑刘伟就进一步加强广西气象工作宣传达成共识。双方一致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服务工作的效益日益体现,气象事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对于气象宣传的需求也更为强烈,进一步改进气象新闻报道,加强气象宣传工作显得更具现实性和重要性。
广西地形状况2008年11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向全区气象部门发出有关做好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的通知,宣告自即日起正式启动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这表明广西气象部门提前20天进入大庆活动服务保障实战阶段。为了全面做好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广西气象部门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工作抠到细处。1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就发布了《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期间南宁市气候背景分析及天气趋势展望》,认真分析了12月中旬,尤其是对12月11日庆典当天的天气进行了缜密分析和初步预测。11月17日,冷空气袭桂前夕,正值“50周年大庆”筹备期间,自治区气象台在第一时间发布气象服务信息,指出冷空气将给广西带来较明显的降温和小雨天气,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御降温、降雨和大风天气的具体措施。
广西50周年大庆气象保障服务任务主要由自治区气象台和各市气象局共同完成。11月21日至12月20日,自治区气象台负责滚动提供全区周天气预报和逐日天气预报,其中12月10日至15日将重点进行保障,每天提供两次全区各市天气预报;各市气象局根据当地组委会的需求组织做好气象保障服务。广西50周年大庆气象保障服务将突出四个特点。一是统一出口。气象服务产品统一以“专项气象服务”的形式提供,自治区气象台、各市气象局等业务单位在为服务单位提供服务材料时,要加强分析会商,统一预报意见,并对口开展服务。二是加密会商。建立起与中央气象台、广州区域中心的会商机制。三是加强预报技术分析。加强预报技术分析和个例普查工作。四是强化实时服务。细化预案,并根据服务需要,在重大活动重点保障服务时段,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现场气象保障服务。
设备检修广西桂林、北海、百色等地城乡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出现主持人的身影,画面质感、节目包装的档次有了明显提升。在首府南宁,广西气象影视中心制作室里一派忙碌景象。一个略显激动的声音响起,经过紧张的调试和艰苦的努力,全区所有14个市的气象影视节目于2008年年底前全部实现集中制作,12月31日下午,广西气象影视中心主任郭小军向前来检查、慰问的自治区气象局局长韦力行报告。截至2008年年底,广西已成为中国第一个将高质量的、有主持人的气象影视节目覆盖到全区所有市级电视台的省区。广西气象部门利用两年时间使地市级气象影视节目全面“更新换代”,节目制作水平、节目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
集中制作、末端分发”项目有效整合了资金、技术和人员,在科学发展思路、管理方法和技术上均有创新,为短时间内建立较高水准的公共气象影视服务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其他省份尤其是中西部省区具有借鉴意义和良好的推广价值。“下一步,要将更丰富的气象服务产品通过影视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出去。”随着气象业务领域的拓展,涉及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食物安全等全方位的气象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和监测服务产品会越来越多。这些产品可以通过集约化的影视平台发布到市县。同时,建立全区范围内的传输网络,可以实现多城市气象可视产品的快速采集和传输、以及气象事件现场的视频情报快速收集、传输。
气象设备广西气象局提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五个工作重点。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农业干旱的监测水平和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将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干旱监测信息融合到农业干旱监测预测服务材料中,为全区农业等相关部门指挥防旱、抗旱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参考依据。二是要根据广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业务服务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农业病虫害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服务,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三是要在继续做好粮食产量预报业务服务这项重要的基础业务的同时,结合地方需求,不断地完善粮食产量监测预测业务服务系统,努力提高粮食产量预报精度,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之一。四是要利用“3S”技术和气象部门现有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精化、细化广西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完成农业气候资源图,以及甘蔗、木薯、荔枝、龙眼和香蕉等优势农作物的种植气候区域等工作,为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名特优产品合理布局以及新品种引进、推广和农业生产基地划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五是针对主要经济作物――甘蔗,要利用多时相EOS/MODIS遥感资料实现甘蔗种植空间分布信息的识别与提取,为今后开展区域甘蔗种植面积增减趋势,以及甘蔗长势、干旱、冻害等监测、评估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已建设完成1227个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完成了地面自动气象监测网建设任务,其中四要素以上加密自动气象站370个,两要素加密自动气象站561个,自动雨量站296个。为了提高对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和服务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了广西气象灾害应急地面自动监测站网项目建设,利用两年时间在广西全区境内所有乡镇布点建设1227个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构成一个重点城市市内间距小于5公里,全区平均间距15公里左右的气象灾害地面自动监测网。这些加密自动气象站在今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和今年6月上旬广西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服务根据中国气象局审核批准的《广西自治区国家气象系统机构改革方案》广西自治区国家气象系统各级管理机构实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与本级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根据授权承担本行政区域内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履行气象主管机构的各项职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广西自治区气象条例》,广西自治区级及以下气象部门财务体制实行与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相对应的国家与地方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地方气象事业经费由各级财政负担。河南省设有常规气象观测站119个,包括国家基准气候站 3个,国家基本站 14个,一般气象站 102个,部分台站兼有高空探测、辐射、农业气象、酸雨等观测业务。其中有9个国家基准(本)站和 2个高空站的观测资料参加国际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