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气候百科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由于民族的迁移,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不仅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一些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教教义、社会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关,是一种抽象的观感。文化景观的这种特性可以明显反映在区域特征上。
目录
1 定义文化景观
2 概述
3 分类
4 特性
5 民居
6 宗教建筑
7 饮食
8 服饰
9 音乐
10 美术
文化景观 - 定义

文化景观在地理学中的景观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由于不同的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某地的景观的仔细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该文化集团过去活动的重要知识,这是因为文化景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娱乐。景观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见的物体之外,还包括许多看不见的、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景观中往往包含着文化的起源、扩散和发展等方面许多有价值的证据。文化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点,时间上的判别则反映过去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

文化景观 - 概述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中文化地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 文化景观自然

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这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起即已普遍应用。C.O.索尔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见文化景观论)。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由于民族的迁移,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不仅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国地理学者D.S.惠特尔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继占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一些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教教义、社会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关,是一种抽象的观感。文化景观的这种特性可以明显反映在区域特征上。法国地理学家J.戈特芒也提出要通过一个区域的景象来辨识区域,而这种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观外,还应包括无形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这些因素对区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较了 3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的椰棕区和马来西亚的橡胶园)的农业和文化演变,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 6个要素:①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和反映;②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和区划;③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和习俗;④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⑤农艺要素,品种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⑥经济要素,供求规律和利润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划分出农业文化区域。

文化景观 - 分类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划分按形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非物质性)文化景观。前者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凝聚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农田、道路、城市、乡村、建筑、园林等,其主要的特征是可视性;后者是在客观物质环境的作用下,人的文化行为所创造的那些虽看不见、却可以感知的文化创造物,如语言、法律、道德、宗教、价值观、某些艺术如音乐等,它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氛围,如同文化区的个性一样,是一种通过联想实现的抽象而真切的感觉。

物质文化景观  物质文化景观是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造的实物景观,跟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如装饰品、建筑、雕塑景观等。一个地区人群的特征可从其居民的衣着特点上判断出来。中国西藏地区的居民穿的藏袍就去当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已经成为西藏的一个标志。在受法国影响的达喀尔的建筑中,从沃拉弗人修长、优雅、飘逸的长袍中可以确定这里是西非,而不是地中海地区。印度男子喜好穿短衣,而妇女喜欢长披肩(莎丽),穆斯林男女都穿一种能遮住裤子的白色长衫;西方人所穿的半正式服装、裤子、裙子和上衣基本相同,领带已变成西方文化的一种标志。服装是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它不是文化景观的“固定”特征,它却是文化景观的形成要素。建筑方面的成就可以与文化中其它方面最辉煌的成就相媲美。在云南西双版纳林海中的傣家村落,建筑形式是当地典型的竹楼,竹楼的材料和结构既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记录了建筑技术水平。古代埃及人建造巨大的金字塔来纪念死去的法老,时至今日,这些建筑学上的奇迹仍是埃及文化的标志。以钢材和玻璃为建筑材料的摩天大楼,大型圆顶式的体育馆都显示了现代文化的技术力量。因此,建筑是文化的特性与价值的反映,体现着文化的重点和追求,也是技术与经济的反映。在美术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中,雕塑是最强烈的。埃及的纪念性建筑和雕塑一直是尼罗河两岸的主要景致。

精神文化景观  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语言、科学思想、哲学、教育等,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法律、信仰等内容,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连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如法律制度属精神文化,它的物质形式表现为法律文本、律师事务所和法院等。不能错误地认为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没有物质形态的。实际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没有物质形态,如街头雕塑。

文化景观 - 特性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文化景观功能性   文化景观(不管是残破的还是完好的)对人类社会都具有功能意义. 例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学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传递信息;寺庙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许多文化景观具有多种功能,如城市既是人们居住的聚落,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场所.中国故宫既反映了当时封建等级,皇权,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科学文化水平等. 

文化景观空间性   具体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一)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不同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如城市与烽火台 2,同类文化景观,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如同时雕塑景观,美国拉什莫尔山的雕塑高约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钥匙"的许多倍. (二)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由于文化景观具有这样的特点,人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相对稳定的文化差异和自然环境差异.如"北方旱作与南方水田景观" , 文化景观时代性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创造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化石" . 文化景观的功能可能一直没有变化,也可能发生了某些变化.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反映了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例一: 唐诗《枫桥夜泊》中提到的苏州城外寒山寺,该寺是宗教文化景观.佛教文化在当地一直在延续. 如今寒山寺的功能更为丰富(佛教圣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例二: 北京的居庸关 历史上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即为军事功能的文化景观;现在是作为旅 游观赏的对象.即军事功能消失,而具有新的功能(旅游景观) .

文化景观 - 民居

文化景观由于地形、气候复杂,民族众多,中国住居类型和建筑风格地域性相当明显:①广大地区的上栋下宇式。其特点是较严格的南北向,梁、椽分明,多为木构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又形成各地的不同风格;②长江、珠江流域丘陵山区的干栏式。其特点是在竖立的木桩底架上建造长脊短檐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适于低洼湿热、蛇兽虫蚁多的环境,南方丘陵山区诸少数民族几乎都盛行这类住居;③黄土高原晋、陕、甘、豫诸省的窑洞式。黄土地区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土壤塑性强、垂直节理好,所建的生土窑洞造价低廉,冬暖夏凉,是古代穴居的承袭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范例;④北方游牧猎地区的帐篷式。其特点是拆御迁移方便,适应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各民族的帐篷风格不一。

文化景观 - 宗教建筑

文化景观用于宗教活动,如讲经传道,宗教庆典等,因此一般在内部留有较大空间。宗教建筑在外观上多与所在地文化互相影响,西方建筑风格演变多体现于教堂建筑,清真寺的尖塔、尖拱门窗等。宗教建筑的区位与其社会地位、功能等有关,基督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力量,必使其教堂位于教区;中国的佛、道教等,寺庙大多数位于深山,以求与神仙沟通。

文化景观 - 饮食

鲁菜中国调味的地理性特点突出:南偏甜,北偏咸,东偏甜咸,西部和西南部偏爱酸辣,中部交错融合地带属调味酸、甜、咸、辣均有偏爱的地域。据研究,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自然条件、物产资源有关,说明人们食用调味品的偏爱,具明显的地理背景。中国各地饮食调制习俗因环境特点而异,较有代表性的是:①粤菜。广东地处低纬,生物资源丰富,鸟兽蛇虫等食料广泛,且太阳辐射强,人体消耗大,尤讲究食,使粤菜以杂奇著称;②川菜。天府之国的四川,物产丰富,加之四川盆地山脉环绕、地势低陷,水网发达、风力微弱,湿度和云量居全国之冠,吃辣椒以除湿祛寒,使川菜以辣著称,素有“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之说;③鲁菜。受纯朴、凝重的中原文化影响,最大特点是丰盛实惠,擅长调制禽畜味,工于火候,使鲁菜以清淡、鲜嫩为主;④淮扬菜。素有鱼米之乡称谓的扬州、淮安、镇江一带,河湖广布,物产丰富,交通便畅,商贾、文人墨客云集,富庶繁华,形成制作精细、色泽鲜丽、清淡味雅的烹调特色,尤注重吊汤.

文化景观 - 服饰

文化景观在中国,由于受地理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在此基础上加上文化地理因素的限制,南、北方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服装文化景观现象。南方较注重单衣的穿着,并注意色彩的变化,多为不易吸热的浅颜色,服饰形制多为短衣和裙类,反映出服装的“轻、浅、薄、彩、形”特征;北方人较注重棉衣、皮衣的穿着,多为易吸热的深颜色,服饰形制多为长衣和袍类,反映出服装的“重、浓、厚、鲜”特征。

文化景观 - 音乐

文化景观不同地域造就不同风格、特色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基本差异存在于南方和北方音乐之间。北方音乐粗犷、豪迈、开阔、高亢、简炼、通达;南方的音乐细腻、优雅、隽秀、明亮、清新、流畅等等。这种南北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自所处的地域背景的差异。其一是地域背景或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北方人所居环境较为严酷,在与之搏斗中产生出一种粗犷豪迈的情感,而南方人正相反,由于地域背景所提供的自然条件优越,春花秋月使人欢欣,细雨绵绵使人阴郁,故感情上更加细腻;其二是地域背景差异的直接影响,不同的环境需要用不同的音乐风格表达,委婉曲折的音乐难以表达草原上的辽阔莽苍气氛,同时,地广人稀的环境对音域及音量有更大要求,因此,它们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

文化景观 - 美术

文化景观与音乐相比,美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环境对于美术的产生、发展、风格流派的形成及美术创作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①由于地表环境的特殊性,在经历了数百万年乃至数千万年演变之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了。手足的分工,脑部的发达,使美术的产生成为可能。以后又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当史前先民们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心理功能达到一定高度时,绘画应运而生;②在古代,河流、平原、丘陵和海岸地带有利于美术的扩散。起源于河流两岸的四大文明古国,在当时都是美术的中心区;③环境影响美术的另一个方面,即环境为美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大海、森林、河流、园林、村舍、城市、各种动植物和人体本身及其各种活动均可成为绘画创作的对象;④美术对社会环境有较大影响。和音乐相同,美术作品也能再现环境,所不同的是,美术作品通过视觉再现环境,比音乐作品要直观、形象和具体,通过视觉产生美的联想。从古到今,美术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10]

天气资讯2024-07-16更新

2024末伏是几月几号结束
2024-07-16 15:58:23
2024年一伏二伏三伏各多少天
2024-07-12 16:47:18
2024年末伏是几月几号结束
2024-07-08 15:16:49
2024年的三伏天是哪个时间段
2024-07-05 11:59:10

@2005-2018 闽ICP备2020019188号-8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