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体报道了中国式过马路,引起了社会热议。违规违章不文明的行人过马路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和处罚,但同时,我们是否要追问一下,导致中国式过马路,有没有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在中国式过马路背后,有没有中国式驾驶?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感受。车上的人在看行人,行人在看车上人,你在看风景,风景也在看你。当你骑车或者步行的时候,你有一种被威胁的感觉,觉得身边的汽车速度很快,而且经常鸣喇叭催促你,如果赶上雨天,说不准,飞驰而过的汽车会溅你一身污水,当你按照规则走人行横道过马路时,但机动车并不让你优先,最坏的情况是,有时还会在涉险处理后,驾驶员摇下车窗,留下一句国骂:“找死啊!”,加速绝尘而去,留下你傻傻惆怅,这种被欺负的感觉,有没有?受气了,于是我们选择开车上下班,当你转换角色选择开车上路时,你又会感觉到,机动车道总是会出现非机动车和行人,有时突然出现的情况,总是让你吓出一身冷汗,当你过路口等红绿灯时,你会觉得等待的时间很漫长,如果不提前抢行经过斑马线,你又要等下一个通行指示,你按照规定速度驾驶,后面的车嫌你慢,不停的催促你,有时在路口按方向分流等待,稍不留意,后方有车斜插到你前面,你非常生气,但又毫无办法。
导致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驾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笔者觉得,首先,是道路资源的紧缺,路少车多,供求矛盾,这是当前和长期面临的局面;另外,也有中国式的道路管理的体制机制原因,我们的管理是否合理有效,在重罚的同时,有没有合理疏导?再者,我们道路交通的参与者,文明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少一点彼此抱怨,多一份宽容理解,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驾驶员现象就会减少,道路就畅通了。
他山之石,不一定能攻玉,但可以借鉴。笔者有朋友刚从英国和澳大利亚回来,他说英国的道路,相比较于国内,不算宽阔,甚至要比国内要窄很多,但是拥堵很少,为何?因为英国大多数十字路口都是转盘式设计,大家不用等,直接通过,虽然路不宽,但是通行率很高。在澳大利亚,最深刻的感受是车绝对让行人,不管是在路口斑马线或道路的任何地点,只要路边行人有过马路的趋势(注意是过马路趋势,而不一定要在进行中),所有的车辆都友好的停下,让行人先过,他们的原则就是行人优先,在机动车和行人之间,他们选择行人作为弱势群体,优先加以照顾,这不仅是文明驾驶素质要求,也是道路交通规则要求。
记忆中,新乡市原来有文化宫转盘、西外环转盘、南环转盘,这几年慢慢消失了,改成了红绿灯路口。以前过这些路口时不用等,慢慢通过,现在不是这样了,在效率和美观之间的取舍,也许改变有他的道理。作为新乡市人,一定知道几个典型的拥堵地点,体育场南北侧、平原路胖东来商场附近、汽车总站附近……,这些拥堵点,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是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驾驶和中国式道路管理中哪一个因素造成的?谁的权重大?我们都需要去思考。在城市发展中,道路拓宽改造的同时,道路的参与者的文明素质迫切要提高,道路管理要创新,城市在高速发展,每个人的文明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步和谐发展。
今年,公安部出台了123号令,对道路交通驾驶员考试进行了改革,增加驾驶员文明驾驶理论考试,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已经越来越重视解决中国式驾驶问题,通过考试不是目的,每一个驾驶员,在实际中做到文明驾驶才最重要,法律法规是道德的底线,在遵规守法的同时,做到文明礼让行人,是每一个中国驾驶员要做的功课,遇到行人,慢一点,遇到过马路,停一下,遇到需要帮助者,帮一下,这些是我们能做的,也是可以做的,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愿意去做,总是会慢慢好起来的。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道路是公共资源,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享用的权利,保证道路畅通,每一个参与者,不仅要按照规则,更要体现文明礼让,希望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驾驶,越来越少。不抢,不争,停一停,让一让,让出和谐幸福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