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拼车资讯

首页
汽车
火车
机票
公交
天气
资讯
问吧
工具
地图

“顺风车车王” 王永

2012-01-18 08:04:53 来源: 客运站

在充满拘谨、防卫表情的大都市北京,像王永这样的热心肠算是罕物。13年来,他的私家顺风车如同流动的车站,有人在这里相识恋爱,有人在这里受感化,放弃行劫的念想。

13年里,王永的顺风车从红旗、本田、奥迪换到现在的奔驰。

王永总是最先打破沉默的那个人。他的声音脆亮、饱满,充满活力,且富有乐感。

17日,他召集几个微博上的网友,一起去八达岭长城坐他埋单的“顺风直升机”。在车上彼此陌生的组合中,总是由他挑起话头,一车人很自然地被他那当高中班主任时带领学生斗流氓的故事所吸引。大家说起顺风车,那是王永坚持十三年的事业,又说起面对陌生人的安全感,同行电台主持人朱利安—一个在中国的法国人—说自己并不享受飞机上来自陌生人的搭话时,王永摇摇头:“我跟你不一样,我很愿意跟人交流,无论任何话题。”

事实上,37岁的他是一个天生的搭讪者。在飞机头等舱,他放好行李就给周围的乘客发名片;开顺风车时,他并不去找别人要名片,在他看来这意味着“想干点儿什么”;搬到新居,他给同楼层的十户邻居送了一封信,介绍自己和家人,并附上全家福和家里每个成员的手机号码。受邀做客的邻居们表示,此前七八年他们彼此从未有过此种形式的交往。

在充满拘谨、防卫表情的大都市北京,像王永这样的热心肠算是罕物。

 

回忆起当时的初衷,王永只是说住回龙观进趟城真不容易。他在海淀区双安附近上班,距离回龙观有25公里路程。每次出门,他总把车停在344路公交车站候车的人群边,摇下车窗,铆足劲甩出一声带点江湖味儿的吆喝:“有去双安马甸的吗?免费捎一段啊!”路人一脸狐疑,甚至有人被吓到,条件反射般将手里的油条、包子扔进他车里。

2000年,他打电话给一家报纸的读者热线,抱怨自己开了两年的顺风车屡遭冷眼,“经常拉不到人”,他感到很郁闷。报社派记者跟他一起去车站采访,写了篇《王先生的顺风车开得寂寞》。

回想起来,他也为十年前那个愣头愣脑的小伙感到好笑。“人家不坐,往前走,我还开着车追着,边不停跟他说:上来吧,上来吧!”

大约又过了两年,他想明白了“不是你想帮就能帮”的理儿。这个城市的一切都不是他家乡—湖南邵阳那般。在那里,全村的房子沿着进城的那条公路铺开,王永认识这里的所有人。村民走在乡间马路,听见身后马达轰鸣,便回头挥手,招呼车主载他一程。一切天经地义,如饥食渴饮般自然。

那些不被招呼的车主,会被认为人缘很差。

“他们根本不认识你,你却给他们出路费油钱。这事不符合逻辑。”王永说,他越来越理解北京街头那些狐疑的冷眼。最尴尬的一次,是遇上一家三口。男人和小孩都想上车,女人像护雏的母鸡般将他们拉住,嘴里嘟囔:也不看看什么玩意儿你就敢上。

他从未感到如此羞辱,气势汹汹走下车来,“大姐,我不是什么玩意儿,我是人!”他指指车:“我好歹开的是奔驰,一百多万吧,犯得着到公交站台打劫你么?”又拿出自己写的书和名片,最后丢下一句狠话:你们今天不上来,我就不走了!

下车时,困窘不堪的女人连连道歉,她承认自己对王永“太误会了”。

女人总能给王永的顺风车留下故事。有次在回龙观,他远远看到,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站在道边拦车,那孩子满头是血。绝尘而过的出租车们并没有理会她。他立马停车捎上娘儿俩,直奔北医三院。原来是夫妻打架,伤到了孩子。医生说,再晚半小时,这孩子也够呛了。

他留下三千块钱垫作医药费,便起身告辞。几天后他经过那条路,那妇女竟又抱着小孩站在道口,旁边立着块纸牌写着:好人,你在哪里?

他有些感动,但并没停车。三天后,她还站在那里。“大姐,你在等谁啊?”他终于忍不住,下车去问。

她竟没认出他来,把故事原原本本复述了一遍。他有些失落,却说:大姐,这个事情要我的话也会这么做。可能是过路的车,你等也没有意义。既然别人愿意帮你,也不会图什么回报的。

妇人听完便离去了。他觉得温暖,却心绪难平:她居然一点都不记得我。事后跟人聊起这事,朋友说:那么紧急的时候,谁还记得你长什么样!

 

王永的顺风车从1998年开始,以家为点,1999年在回龙观,去年搬到了世纪城。十三年里,王永顺风搭载的男女大约已过万人。

他尽力让自己表现得像个晚会主持人,挑起话题让大家熟络起来:你们用家乡话介绍一下自己啊,“顺风车”用你们方言怎么讲啊。车厢是一个神奇的舞会,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在这里偶然相逢,又匆匆离去。座上的人永远在换,每一趟旅程都是从新开始。

很多人是第一次坐奔驰。这里看看,那里看看,总觉得新鲜。王永就教他们调试那夏天通风、冬天加热的座椅。下了车,乘客还觉得“像做梦”。有次一位做装修的农民工上车,便拿出鞋套套上,“我不能把你的车弄脏了。”临走他还留下几对,说后面的人还用得上。

他承认有过艳遇的机会,在2005年尤其多—那年,他把本田车换上了奔驰S350。为了搭客,他推迟了至少两年买奔驰,他怕没人敢坐。

“如果我不是倡导顺风车,还真不排除有故事发生。”他说自己扼杀了所有的可能,“大家会觉得,原来你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干这个啊。每到这种时候我都想,万一发生了故事,又传出去,我十年的工夫就白费了。”

起初,家人对他的“顺风车”行动并不理解。因为可能的艳遇,也因为不可预料的危险。还是在回龙观上桥的地方,2003年的一个午夜,他载了一个看起来并不友善的男人。

“谢谢哥们儿啊,不然这大夜里一个人走太寂寞了。”王永怕人拘谨,便如此开场。那人在副驾坐定,并不接招,过后转头问王永:你收不收钱?收多少钱?又问:你年纪轻轻,怎么开这么好的车?你家做什么的?

他便说起自己在湖南农村长大,20岁带300块钱闯北京,从地下三层住起,睡沙发睡地板,那房子像水帘洞一样。条件好些,便换到地下二层、一层、地上。现在奋斗几年,也算有家有业。

他问对方要去哪里,那人说你往前开就是了。他便与人普及起顺风车的好处来。十几分钟后,车到北三环,那人让靠边停。临下车跟王永撂下一句:哥们你注意点啊,不是所有人都是好人。

那人转身,王永看到他腰上带着把刀露出一小截。他后怕得不得了。“万一我要收钱,他肯定要找茬,或者我要显摆,他搞的就是你这种人。”他说,“其实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善念,你把他当做好人真心待他,他也会不好意思。”

 

十年中顺风车一直被媒体关注,连带的主题却一直在变化:最早采访王永的记者跟他谈节能减排,后来是奥运交通,近两年又变成了治堵。“跟交通委打交道很久了,他们过去总是说‘你这个建议真的很好,但是……’”后来他写了一篇谈顺风车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他把报纸寄给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很快他就收到北京市交通委发来的感谢信。王永不确定这中间是否有什么关联,但明显比以前给北京市两会交提案效果要好。

年底,北京治堵综合治堵方案出台,里面提出规范合乘出行。“他们还不敢提‘鼓励合乘’,先规范再说。”官方的保守在王永看来无非是出于安全考虑,他建议规范细则,可以从小区内部或单位内部做起。“熟人间会放心很多。”王永说,同一社区在同一商区上班的四个人拼车上下班,一个月下来,每人只需要开一星期的车。
上一篇:网络,“拼车友”的集中营 下一篇:拼车初体验
  • 相关阅读

    @2005-2018 闽ICP备2020019188号-8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