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白领拼车上班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相比其他许多城市对这一现象的“围追堵截”或“遮遮掩掩”,杭州却在积极为其“正名”,酝酿出台相应方案,倡导市民拼车出行。据悉,拼车方案将遵循三大原则:平等自愿、非营利性、有车一族。方案针对的是市内出行车辆,而非出城的长途车辆;针对的是私家车,而非出租车。
两年前,在杭州开车的朱长军,因为收了要求搭车的路人6元“油钱”而被城管执法部门罚款2万元,此事曾经引起舆论关于“有偿拼车该还是不该”的广泛热议;两年后,杭州交通管理部门已经开始为拼车出行“正名”。作为一个新杭州人,我对此感到欣慰。事实上,官方的拼车倡导已经得到了杭州市民的极大响应和拥护。
由市民的立场观之,拼车之所以会出现进而流行,一是因为方便,二是因为省钱。以我在杭州近八年的生活经验看,以车型豪华而闻名的杭州出租车,不仅价格偏贵,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实在太难打到车,尤其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我曾有过等一个小时也打不到车的痛苦经历。倘若有合适的拼车机会,对市民而言当然是件既方便又省钱的好事。
站在政府的立场来看,倡导市民拼车出行,有望大幅减少不必要的私车上路,既有利于缓解路面交通压力,也有利于清洁城市空气,更能减少能源消耗。正因为如此,拼车不仅在国外早已司空见惯,交通高峰期私家车如果空车上路还可能被罚款。比如在美国,高速公路上常有专用车道供乘坐三人以上的汽车开行;英国伦敦亦有所谓“拼车专道”;而新加坡更是规定,如果私家车中乘客少于4人,需要办理通行证才能在道路上行驶。
某种程度上,拼车堪称乘客、车主和社会多方共赢的选择,符合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合法化认同,根本原因不在于拼车与现有法规存在抵牾,而是因为政府管理方有其他顾虑:一是怕对出租车及公交市场形成冲击;二是为了城市管理方便,既不愿意增加区分非营利性拼车与营利性黑车的执法成本,也不愿意承担健全相关法律规范的责任和具体实施规范管理的职责。
在具体政策制定上,也看得出杭州有关方面颇费心思:一方面,开口很小,将拼车行为仅限于有车一族之间,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减少对公交系统尤其是出租车行业的冲击,也不至于为“黑车”泛滥留下政策空间。另一方面,放行有车一族相互拼车,由于在具体执法中很难现场界定搭车人是否有车一族,所以其实相当于放开了所有熟人之间的拼车,也就是说,实际放开的口子并不小。
自生自发的制度是最有效率的,对城市里的拼车现象,简单的“堵”肯定不如复杂的“疏”。关键是,城市管理者应该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积极开展有限放行拼车的探索而不是搞“一刀切”,简单严打。在此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应该重新定义非法营运的边界,实施必要的引导和规范,提醒人们增强合同意识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并积极促成保险公司跟进推出相关的保险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