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紧迫任务。作为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程度较高、各类要素高度聚集的特大城市,如何结合各自的实际,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人口接近两千万、机动车接近五百万的特大城市,城市交通的“致堵”与“治堵”是贯穿始终的不变主题。
“从根本上来说,北京交通拥堵是城市规划车辆数量与人的交通需求矛盾产生的。一般像北京的规划,都是几十年前做的。那时候的规划,车辆相对来说比较少。另外,城市规划往往侧重于对建筑物规划,而且管理非常严格,比如说限高多少层,甚至连建筑物表面的颜色、涂料都有规定。但是,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产业交通工具,包括人们出行,规划上指标还不完备。比如汽车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扩展和原来城市建筑、道路就会发生矛盾。”全国政协委员张翔就北京交通“致堵”问题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王东林认为,城市交通拥堵,与人民生活方式变化有关系。过去我们是一种单位的组合模式,居住地和上班地很近。后来变成远距离,传统代步工具就不再适用,开始考虑便捷交通方式,地铁高架桥等等。随着人们生活富裕起来,越来越多地拥有车辆,汽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最便捷代步工具,一种行走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李立新建议,各地确立“路权分配”理念,因地制宜建设“步行系统”,从根本上医治交通拥堵的“城市病”。 李立新认为,治理交通拥堵,要有长远规划,比方说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建立一个立体型的通道。香港以“空中连廊”为代表的“步行系统”,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上最具优势,在香港闹市区,处处可见“人在空中走,车在地面行”的立体交通景观。人车各行其道,互不影响,香港街头虽然车多路窄,汽车总是飞来驶往。
第一要控制车辆总数;第二公交优先更要大幅度发展;第三提高核心区域停车费;第四发展地下交通;第五错时上下班;第六提倡使用自行车。委员们为北京怎样将“致堵”变“治堵”提出许多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