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部门对待新生的拼车现象,如果只是“一禁了之”未免太简单,而是应设身处地为春节有家难回的拼车族考虑,跟进相应服务措施,助其消除回家途中的“拼车隐忧”。
“小年”已过,意味着人们已经迈入了“年关”,接下来“回家”便成了人们要过的第一关。一票难求的窘境,不知困住了多少人回家的脚步,“拼车回家”便成了网络时代的新选择。而拼车族在享受着拼车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有着对拼车的争议和担忧。
春节来临前,网上“拼车风”强劲,有关拼车的新闻更是频现报端。“拼车回家费用均摊”,在火车票汽车票全线吃紧的情况下,诸如此类的拼车信息,不知打动并温暖了多少人的心。回家过年是拼车族最大的心愿,拼车也可以看做是“民间智慧”破解春运难题的体现。
“拼车”作为一种民间的自愿行为,算得上是近年来的新生现象,国家至今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有的人认为拼车是互助行为,也有人认为拼车带有经营性质,定性不同,发生事故时保险公司理赔有很大差别。“拼车回家”听起来很美,但一旦涉及具体利益分担的现实,其必然涉及协议履行、费用分担、车辆安全及损害赔偿等法律层面的问题,并对行为人的切身利益会有直接的影响。另外,拼车人相互不熟悉,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钻空子。
对此,来自管理部门的喊禁之声已进入公众的耳朵,但响应者寥寥。管理者的担忧可以理解,在拼车信息中,企图借机营利的“黑车”也确实存在,其非法营运的目的也毋庸置疑。另外,拼车途中的风险如何分担,一旦一方利益受损又该如何索赔,一拍即合的“口头协议”往往对此束手无策。
“拼车隐忧”就成了拼车族难以卸掉的负担,即便如此,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会选择拼车上路。因为,在“回家过年”的诱惑之下,面对着无计可施的现实,拼车族不得已把“隐忧”揣了起来。
拼车族选择拼车,不能不说是出于对现实的考虑,而他们所面临的“拼车隐忧”,也并不是无解难题。政府管理部门对待新生的拼车现象,如果只是“一禁了之”未免太简单,而是应设身处地为春节有家难回的拼车族考虑,跟进相应服务措施,助其消除回家途中的“拼车隐忧”。
国内首个由民间自发组织的解决春节回家难题的民间公益平台“春节回家互助联盟”,已在天津出现。通过这个平台“配对”拼车的,“联盟”会在出发前,让双方签订协议并确认身份证等安全信息,协议内容包括绝不允许临时收费、明确出发到达的时间、地点等。
可以想象,如果上述“联盟”的功能,由相关管理部门承担的话,公众必然报之以掌声。另外,与拼车有关的法律服务、拼车回家的权威信息、拼车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相关管理部门有着更多的资源优势为公众服务。因而,除了尽快就此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之外,管理部门并非只有“禁止拼车”这一单项选择。
如果相关管理部门懒于操心,对民生需求怠于回应,单纯以违规为由叫停拼车,势必难以得到民众的真心回应。在可以想见的未来,春运难题依然会困扰公众,因服务缺失而产生的“拼车隐忧”,也仍将困扰着一心“回家过年”的拼车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