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怀孕8个多月了,每日早晚挤公汽时间长还不安全,上下班高峰又很难打到的士,老公一直在外地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大肚子啊,跪求从工农兵路到宝丰路的顺风车拼车。”近日,某社区论坛上,一位名为小倩准妈妈求助的帖子引起众多网友关注。
这个帖子笔者也有看到,很是同情这位行动不便的准妈妈。幸运的是,她的求助很快有了圆满结果,据本报报道,10日,一位杨姓军人答应每天顺路带她,并于当日载她下班。小倩的求助说明市民对搭乘顺风车有很大的需求,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她如此幸运。
利用顺风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前,我国私家车的数量急剧增加,但空载率高,造成巨大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研究者统计,路上行车有70%都是私家车,其中70%在早晚高峰期又只是一个人驾驶,这些车辆占用了50%的交通资源,但只运送了不到5%的乘客。这不仅是对紧缺的燃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有限的道路资源的浪费。而对于搭乘者来说在公共交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出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
事实上,我市早就有社区尝试利用顺风车,但效果并不理想。,常青花园二社区8位居民倡议私家车主为顺路街坊邻居“带一脚”,当时有1000多人报名。由于节能环保,“邻里合乘”曾获得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颁发的“城市交通出行创新实践竞赛”优胜奖。前不久,记者了解到,顺风车的模式只坚持了半年多,到现在大概只有十几个车主还在临时性给熟悉的街坊“带一脚”。“邻里合乘”无奈改成了“拼车”模式,社区将100多个车主组织起来,由他们自由配对,每周轮流出车带人,达到低碳目的。
有车的居民轮流交替出车,也是顺风车的一种形式,有利于节约能源和缓解交通压力,是应当鼓励的。但利用顺风车,更多的是便利无车的市民。但正是这种形式有障碍。国人注重礼尚往来,老搭人便车,总觉得占了人家便宜,不想欠人情,正如常青花园“邻里合乘”负责人所言:“总是让车主无偿服务对他们似乎不公平,没车的居民又不好意思经常坐别人的车。”但是,搭乘者一旦表示谢意,比如给车主交点油费或买盒烟,就会违反有关法规,而成为非法运营的打击对象。我想,法律的权威应予保证,新的社会现实也需正视,明确非法运营和顺风互助的界限,不妨给顺风互助留一定法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