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源远流长话太湖记得有首很好听的歌,唱那太湖之美,山水鱼米,令人不胜神往。据考证,早在一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便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至良渚文化时期,太湖人种植水稻瓜蔬,制作各类工具工艺--几乎代表了吴地史前文化的至高成就。
太湖之令我神往者,还有个范蠡西施的传说:当年阖闾之子夫差继位后,为报父仇,整顿大队水军从太湖出发攻打越国。大胜。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卧薪尝胆,献上绝代佳人西施,令夫差沉湎美色,终于误国,灭于越。范蠡功成身退,弃官携西施西出姑苏,泛舟至太湖隐居……
有人说,太湖属吴,范蠡是越臣,隐居吴地难道不怕越王猜疑!何况吴乃是西施的伤心地,是敌国:于公于私,范蠡都不该选择这个地方。
但猜证都是后人的,留在我心中的那个故事本身的魅力:没有因此褪色!
二、 访古寻迹到鼋头
太湖又名震泽、具区,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岛屿48,山峰 72,是目前最大的江南山水园林之一。鼋头渚是伸入湖中的一个半岛,因形如大龟伸颈而得名。
周六,简装前往,冲着它的自然风景,更冲着它的历史和传说。
乘空中游览车,先时,只见层层人工林,有蜻蜓无数纷飞,恍惚间倒也几疑入画;片刻后有一高峰入目,云雾霭霭,重巅上分明有六角宝塔。心中一阵窃喜,以为这等光景,必是经历了南朝风雨的古建筑。下车徒步攀九十余米,终见舒天阁。居高临下,万倾碧波好像脚下,近山青翠,远水浩渺。诸多风光,尽收眼底。想起悠悠千年历史,止不住心潮澎湃。
上得塔顶,见有一联,曰:吆吆鹿鸣万国犹招烈魂来,渺渺星吹太湖已载佳人去--料是说范蠡西施的故事,顿觉这青山秀水越发滋味醇浓起来。
离去之时,回头视"鹿顶迎辉"四字,觉史书未有记载,虽然断垣残壁,还是有几分可疑。终于忍不住问那检票的工作人员?quot;这塔几时建的"答说:"很久了--10多年啦!"
我哭笑不得--重修古建,掺进这么多不纯粹的伪装,是唬游人的还是骗自己的可叹我无知,竟然想在这里寻回些古人的情怀!
人面桃花,到底还有桃花可以看看,如今连桃花也用梨花替了,这旧地还来做什么呢!
太湖有三山,远望似遨游波中一神龟,名曰龟山,又叫太湖仙岛。"马鞍山上振衣,鼋头渚下濯足。一任闲来闲往,笑看世人局促。"的句子便是说这里了。
想效当年闲云野鹤,讨个非凡的情致来,便乘船往观,至金沙滩,见同心锁,访月老祠,走凌云梯,经天都街,入灵霄宫,拜瑶池女--一路寻访,桩桩件件,竟无一天然!虽然人工也不算蹩脚,却令太湖自然山色无存。
归时,天降细雨,至船到岸,雨且住。忽然发现,我好像丢失了一个关于太湖的梦!
三、 先人已随烟波去
吴地乃江南"鱼米之乡",自宁镇以下,钱塘以北,放眼千里,尽皆平原。 太湖三万六千倾,正成就了鱼肥虾美。民间相传,范蠡曾在官来泾养鱼,并著《陶朱公养鱼经》--当地有童谣唱:"养鱼种竹千倍利,要谢西施与范蠡。"
今天的太湖人依赖旅游业生活,恐怕已经不大屑于"养鱼种竹"了,但仍然有千倍之利。还需谢西施与范蠡的,谢他们留下这美丽的传说装点山水,能令游人不断而财源滚滚。
夕阳西斜,鳞波点点竟不复"渔舟唱晚";马达隐约,游人如炽,也将这遗世独立的山水品格暗暗扭曲!那副"烈魂佳人"的对子若不用来纪念历史,倒也可以认为是对现实的一种叹息。
先人已随烟波去,此地空余太湖水:也许历史就是这样,无论怎样挽留,千年之后自有它别样的诠释,没有必要寻找同等的感喟了!而那首《太湖美》的歌恐怕也要伴着白云终于成为远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