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朝天门码头
重庆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山城,更是座水码头。重庆有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水深浪平,是天然港口。有港口就有码头,船来人往,成群结队的搬运夫肩挑背扛,喊着响亮的号子。这座城市孕育的独特码头文化久而久之便闻名起来。
当年,重庆码头是相当得热闹。码头就像重庆城的嘴,不停地吞吐着,重庆城也就在这样的吞吐中发展起来。重庆城虽然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但真正成为一个“市”,只有几百年的时间。而重庆能够真正成为“市”,也全靠码头。如果没有这些码头,也就没有今日的重庆。
朝天门码头夜景
码头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颇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具有包容性。有重庆人的性格为证:耿直、豪爽。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重庆人说话大大咧咧,素质不高。
曾经,江边停满各种各样的船舶,真是樯桅如林、船篷相连,挤得密密匝匝,甚至里三层外三层的,把江河都塞满了。岸边是各种各样的街市,真是店铺相依、人来人往,把那青石板小路磨得光润发亮,日日都是赶场天,天天都是庙会节。天还未亮,码头上就油灯闪闪,炊烟缭缭,卖早食的就开始呐喊叫卖。到深夜了,那小街上的酒馆、茶馆、烟馆、妓馆还灯影闪烁,招徕着南来北往的行人,久久平息不下来。码头就像重庆城的嘴,不停地吞吐着,重庆城也就在这样的吞吐中发展起来。
码头文化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重庆就因水而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内陆码头城市。与码头相生相伴的,则是一种特色鲜明的码头文化。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码头文化有两个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一个是吸纳意识,另一个则是过客心态。
有人说与重庆的码头文化相对应的是成都的盆地意识。重庆是一个大码头,码头上人来人往,船把人和货物运来,又把人和货物运走,码头上确实热闹,但存不住东西,更存不住文化。文化需要积淀,只有盆地才容易把文化积淀下来。
纤夫
船工纤夫是码头上的"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常年行走于与重庆通航的大小码头。即使在重庆建立了一个家,也很少住在家中。木船缺乏动力,下水可搭流水。如果水流太缓,或者要赶时间,也要人划桨。船老板(不一定是真正的老板)掌舵,满船人(往往是一家人)一齐动员,喊着号子,那桨一起动,才能将船划走。若遇激流,若要闯滩,若欲靠岸,牙齿也要咬紧,脚杆也要蹬直,吃奶的力气也要拿出来才行。“船老板吃的什么菜——咸菜!”这样节奏的号子喊得震天动地。
旧时重庆城的搬运夫是相当庞大的一个群体,包括码头的货物搬运、肩舆行的轿夫、挑水夫、建筑工人等等。例如挑水夫,估计就有近万人之多。旧重庆自来水供应不足,要靠挑水夫从河边往城里挑水。那时,小什字一带的人吃水用水都要从千厮门河边挑上来。有一幅历史照片,是成群结队的挑水夫在朝天门码头上挑水。那场面令人震惊。笔者父亲也干过挑水的职业,是从临江门河边挑到新生市场(现解放碑附近),180斤一挑水,挑一次的力钱可以买到一个烧饼。抗战时,徐悲鸿来到重庆,为挑水夫的苦难和精神所感动,还专门画了一幅国画,并题诗:“忍看巴人惯挑担,涉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将血汗熬。”
如今,在九龙坡那样的码头上,你看不到人挑肩扛,你听不见下力人的号子。那才是“大吊车好气派,成吨的钢材轻轻一抓就起来”。码头上,集装箱堆集如山,龙门吊驶来驶去,绞车卷扬机传送带输进输出……万吨级船队能够直驶重庆,重庆的码头将更为繁荣。
码头文化与棒棒
码头文化带给重庆最明显,也是最有特色的便的棒棒军团了。
重庆开埠,得益于长江、嘉陵江交汇此处,历经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及水码头建设,以其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渐成大西南水运重镇,大量沿江来往的各种货物在此集散,也正是其十分发达的水运条件促进了重庆的不断繁荣,推动了城市建设事业的急剧发展,同时,也因其水运货物在此集散,需要大量的搬运劳工。解放前的历朝历代,许多灾民为求温饱,养家糊口,从四面八方涌到山城闯码头,凭一身劳力肩挑背磨将堆积如山的货物搬运进城,疏散各地。这些人以挣苦力求生存,如蚂蚁搬家一般将雇主的货物顺着一级级陡立的石阶搬运上山。
码头文化与三峡
与上海等沿海码头城市的码头文化不同,重庆的码头文化是带有三峡地域特色的码头文化。
三峡是中国和世界特定的地域,生活和劳作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汉族土家族或其他民族,他们共创和共享的是一种共同文化,这就是其民族特定性;三峡文化博大精深,参与码头活动和传播与码头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是有其广泛的群众性所决定的。有人会说“码头文化”,尽是些市井锁事,不过平民文化而已。不错,码头文化的创造者的确是社会地位最低层的平民,而“卑微者最聪明”,这里的故事更有味儿。
码头工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在用血汗钱养家糊口的同时,也于繁华之地籍以聊解苦疾、以悲亢的码头号子倾泻胸中苦闷。码头文化是平民文化,其中难免会有如袍哥、帮会、妓女这些,由此而产生的力行、帮会便有“九帮三十六码头”之说。江西、汉阳、武穴、黄孝、襄阳等外来人口在码头形成帮派、袍哥把持的同时,又将江南文化、荆楚文化与三峡文化融合;京剧票房应运而生,聊社、韵声、逸社等票房相继成立;寰球、寰星电影院和留园露天电影院、莎乐美电影院先后开张;重庆沿江街巷码头和沙滩平坝,打鼓说书、小曲评弹、枪刀杂耍热闹非凡。
因两江而发展起来,因大山而闻名的重庆与东部其他城市的区别就在于其特定的三峡地域特色,比如川鄂咽喉、开埠久远、战略显赫、巴土民俗等等。重庆需要做的是守住本土的返朴归真,切忌浮华奢靡,使城市成为普通人生活的家园,而不是富豪们穷奢极欲的游乐场。更重要的即在于,重庆文化的构建,应该像这里的地形和建筑一样,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这个城市不乏大气和包容,缺的是城市文化的自我净化和过滤能力,当然这有待于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和超越。如果重庆城能够少几分码头文化的性急和浮躁,多几分长江大河的沉潜和从容,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重庆成为未来中国第四城的日子,当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