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人一直骄傲的伟大创举。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有谁会想到在离城区较远的、在被大山环抱着的小山村竟保留着传统的造纸技术和古老的活字印刷术。在浙江省温州市西南部18公里处,有一名叫泽雅的地方,此地素有“西雁荡”之美称,总规划面积286平方公里,景观以群瀑、碧潭、幽峡等自然山水为特色,与朴实古老的山村融于一体,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在泽雅镇驱车向西南行驶约20分钟,便来到一个被大山环抱着的小山村。在行驶的路上,打开车窗,便能闻到一股臭石灰的味道,路上可以看到许多的水塘,水已变成黄褐色,在车上你看不清水塘里浸泡的是什么。不知到为什么要有这样许许多多的水塘,于是你便会带着疑问一路颠簸地来到这当今保留最完整、最古老的传统造纸技术的小山村——泽雅镇西岸乡的水碓坑村
打开车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苍山锦翠绿竹环抱的、带有历史陈旧感的古老民居。也许你到过周庄看到过那水乡的老宅,也许你到过金华看到过诸葛后裔的八卦村,也许你到过湘西的芙蓉镇看到过王庄的清砖汉瓦,也许你到过……但都不如水碓坑村的老、旧、陈,也不如水碓坑村的历史感强(我的感觉)。你看那掩映在树丛中的民宅,绽放着历史的“沧桑”,你看那民宅静静地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你看那民宅述说着文明的进步起端,你再看那石墙上的绿苔、顶上的青瓦、窗上的棂栏,哪一样不是在与“现代”交谈。我们一行三人,一下失去了车上的谈笑,都被这里的古老惊呆了。我们沿着山路缓慢地向前,寻找着可以记录的“资料”。
走了很久,拍了许多的照片,我们此时很想与当地人交流一下,想了解当地的一些情况,怎奈语言成了障碍。村子里人很少且大都是老人,他们听我们的话很费劲,我们听他们的话只能懂一句“再见”。交流很难,语言的障碍令我们着急,我们象进入了闷罐令我们透不过气来。我们继续走着,转过弯又来到一户人家,此时忽然有人向我们打招呼,啊!我听懂了,顿时我们眼前一亮,仿佛从闷罐里一下跃了出来,长长的透了一口气,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哪。向我们打招呼的是一个年轻的美丽女子,穿着一件暗红色的连衣裙,在房门前正在折纸,那是刚压好的纸,折起来正准备晾干。我们的相机又停不住了,咔嚓、咔嚓不停地按动快门。您可以想象在这古老的村寨里,在这语言难以交流的环境下,在这老人很少年轻人更少见的情境里,我们见到了一位能交流的美丽姑娘,这能不让我们激动吗仿佛喝了一杯纯净的甘泉。
快门在这里停不住了,语言在这里也停不住了。我们问了许多事,这时,从屋子里又出来一位姑娘,蓝白相间的衣服,她问:你们不想去看看捞纸吗“哦!捞纸”我们惊奇了,“我们带你们去吧”。噢,太好了,我们跟在姑娘的后面,向山下走去。路上姑娘们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的造纸技术。
原来当地的造纸还依然保留着明朝传统的技术,此地居民大部分是都从福建迁移过来,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先进的造纸技术。原材料很便捷,山上的竹子砍下来截断,浸泡在有石灰的水里,(传统的技法是将竹子浸泡,暴晒,腐烂,整个过程大约要四个月的时间现在已革新)缩短了腐烂的时间,然后用水碓(用水做动力来带动捣机)将腐蚀的竹子捣碎成细末(镇上用电机将竹子磨碎)放到水里,最后从水里将细末捞起,就成了纸。几百年过去了,这传统的技术始终没丢,村里许多这样的手工作坊,造出来的纸大部分是用于佛事的。噢,现在我们明白了,原来路上闻到的臭石灰的味道就是在浸泡竹子呀。我们跟着姑娘来到捞纸的地方,见一位老人正在捞纸,老人的动作非常熟练,自然,轻松。我们感到新奇,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经过同意,我们便走上前捞起了纸,看似容易的捞纸做起来确是很难的。捞纸也要讲究工夫,动作的快慢、筛帘在水里的深度、尤其是往外推筛帘的时候是最见工夫的。我们三人干得非常起劲,可是没有一张完好的纸,要捞出来好的纸还真要练上一段时间。
告别了老人家,在那两位姑娘的陪同下,在小村子里又“游”了一番,看到了许多的造纸的作坊,还有浸泡在水里的竹子。这时我们听到“咚、咚”的声音,问明才知是水碓在捣纸浆,我们闻声而去,果然是用水做动力,带动捣机的。
时间漫漫的过去了,对水碓村的纸业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泽雅地区的造纸被后人誉为造纸技术的活化石。躲在云层里始终不肯露脸的太阳缩短了白天的时间。我们要告别了,这时,我忽然想起一件事,便急忙问:你们这里的年轻人怎么这么少只见到你们两位。姑娘们笑着说道:“年轻人都到外去打工了,村里的造纸只有老人在做,因赚不了多少钱,所以都到外面去了,很多人还到你们上海去了呢,我们也不在村里,今天是外婆病了,正好是星期天我们回来给外婆打针的。”“你们”“对,我们是医生嘛,在温州市的医院里做医生。”
告别了姑娘也告别了这古老的水碓村。
走在桥头,见一石碑,上面刻了许多的人名,原来是修这条水泥路捐助者的名单。人无论在那,无论赚了多少钱,终不会忘的是家乡。但愿水碓村的造纸术能完好的一直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