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旅游攻略

首页
汽车
火车
机票
公交
天气
资讯
问吧
工具
地图
鹭岛厦门
2013-05-06 17:33:50 来源: 客运站

鹭岛厦门10 鹭岛厦门之一  “海上花园”鼓浪屿

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宋朝太平兴国年间,因岛上产稻“一茎数穗”,遂名“嘉禾屿”。元朝时,曾设立“嘉禾千户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了防止沿海倭寇的侵扰,历时七年,建造厦门城。城周425丈,设四门,均建有城楼。东为启明门,西为怀音门,南为洽德门,北为潢枢门。因地处九龙江的出海口,居航行路径的下方,故名“下门”。闽南方言中“下”、“厦”谐音,因此雅称为“厦门”,寓国家“大厦之门”之意,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也确曾在此大败倭寇。清顺治7年(公元1650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驻兵岛上,以反清复明为已任,因改厦门为“思明洲”。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正式定名为厦门,一直延袭至今。

    厦门古名鹭岛,因为岛上长年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而厦门的地态形貌又酷似一只展翅的白鹭,“鹭岛”就成了厦门的代称。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一副卓然独立的君子之态。一身雪白的羽毛逼似诸葛孔明式的鹤氅,神态潇洒,人见人爱,最终成了厦门人心中的吉祥物。白鹭是厦门的市鸟,厦门的许多地名含有“鹭”字,商家的店名、招牌也喜欢用“鹭”字,壁画和雕塑也经常出现群鹭翩然如仙的身影,甚至厦门人的名字里也常常嵌着“鹭”字。岛、路、店,人、诗、画,白鹭和厦门水乳交融、难解难分,也许这就是厦门古而有之的“鹭”文化。

   号称“鹭岛明珠”的鼓浪屿位于厦门西南,与厦门岛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以其形呈椭圆,宋元时称作“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因为岛西南的海滨礁穴受海浪冲击时发出轰隆巨响,声如擂鼓,明时乃改称“鼓浪屿”。鼓浪屿是个小岛,面积才1.78平方公里,但海岸线却曲折悠长,坡缓沙细的天然海滨浴场环布四周,鬼斧神工的礁石奇趣天成。岛腹诸山岩石峥嵘,挺拔雄秀,岗峦起伏,错落有致。山海相拥,异景天成,而树木繁茂,鸟语花香,更令人心旷神怡。一条长13公里的环岛路,依山傍海蜿蜒延伸,似玉带把美丽的鼓浪屿串联了起来。碧水蓝天凭纵目,红楼绿树绝嚣尘,“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透发出无限的魅力和永恒的青春,“海上花园”的美名四海传扬。

    鼓浪屿没有车马喧嚣的大马路,只有依山而筑、曲折盘旋的柏油路或石板小道。洁净如洗的小道两旁尽是绿树和花丛,四季花不落,一年春常在。而掩映在绿荫中的小楼红瓦更使人感到赏心悦目,成为一道蜚声海内外、令人惊叹的靓丽风景。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殖民统治历史,把鼓浪屿塑造成一个蕴含诸多国家风格,不同时代特色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小巧玲珑,形式多样,神韵独具,风格迥异,便成为鼓浪屿民居的鲜明特色:中原传统的飞檐庙宇,闽南的院落平房,千姿百态的欧式建筑,酿就了“海上花园”的如花似锦。“楼阁参差花正发,客来不复羡仙居”便成了大多数人流连其间,徘徊忘返的直接原因。 

    鼓浪屿的早期建筑与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封闭的院落布局,严谨的中轴对称,屋脊做成柔和的凹形,硬山两侧也多为曲线,处处流溢着南方人“曲则有情”的情趣。临街房屋多建成遮阳式人行道,一些古老的房子中脊长延上翘,有的是多重屋檐展翅欲飞。精致的栏杆点缀着店门和橱窗,尽显南国小巧玲珑的闽派建筑特色,隐约中还有一种宗教的风情。欧洲古典形式的建筑风格是鼓浪屿建筑的泊来品。“五口通商”以后,英国、美国、荷兰等国都在鼓浪屿开设了领事馆、万国俱乐部,这些建筑连拱长廊、浑厚凝重。建筑的立面在柱廊、窗框、檐口、基石等处的线条处理和细部装修上都留下了浓重的欧洲古典建筑的风格。哥特式尖顶的漂亮钟塔、伊斯兰清真寺的圆顶、富丽堂皇的科林斯林式立柱、北欧的壁炉、罗马式连拱廊、澳大利亚的阳台,把鼓浪屿装扮得多姿多彩,花枝招展。建于1917年的鼓浪屿鹿礁路上的天主教堂,完全是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缩影,雄浑华丽的外观,高耸直上的塔楼,至今仍就是一座经久耐看的建筑精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华人、华侨出资在鼓浪屿兴建了一千多幢别墅住宅等建筑,构成了鼓浪屿建筑中西文化交融吸收的风采,显露出清灵毓秀而又美观实用的特点。建筑主体为西洋式结构,但门、窗、廊、厅则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中式的门楼,重檐斗拱,飞檐翘角,垂柱花篮,呈现出龙凤呈祥的盎然古风。雄立在鼓浪屿笔架山上的“八卦楼”,是鼓浪屿体积最大、位置又极其显眼的建筑之一。它集阿拉伯清真寺、希腊神庙、罗马教堂和中国古典建筑于一体,把伊斯兰最古老的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雅典广场赫夫依斯神庙的石梁,罗马教堂的十字通道,以及古希腊的柱式和中国建筑的传统装饰搬进了“八卦楼”,而“"八卦楼”的圆顶上却有八道不太明显的棱线,形似中国的“八卦”。

    鼓浪屿还有一个“音乐之岛”的美称。从厦门搭乘渡轮,不到5分钟,便可到达这座海上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钢琴造型的轮渡码头,就象一架掀起了琴盖的钢琴,海浪在她的脚下汹涌澎湃。海风抚弄着琴键,不时弹奏出惊涛拍岸的优美旋律。穿过码头,踏上轮渡广场,迎面又是一片由上百盆鲜花搭成的“钢琴”造型。无数的钢琴演奏着美丽和芬芳,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金色的音符把三角梅的热烈,相思树的绵长,抛洒在悠长的深巷和古老的栅栏间,“钢琴之岛”就是这样地先声夺人。据说在这个面积不足两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两万多人的小岛上,居然拥有近600架钢琴,钢琴的密度居全国之冠。林木葱郁的小岛,听不到车马的喧嚣,但却随处荡漾着美妙的音乐:悦耳的钢琴声,悠扬的小提琴声,轻快的吉他声,动人优美的歌声,加以海浪的节拍,交织成迷人的仙岛神曲——这就是鼓浪屿,一座名不虚传的钢琴之岛。无论是从旅行社提供的旅游指南上,还是从网络上的有关讯息中,只要点击“鼓浪屿”,您就会不时地遇到“钢琴”这个关键词。

    现今的鼓浪屿已经拥有一座钢琴码头,一间音乐厅,一条音乐路,一家钢琴博物馆,一所音乐学校,一个爱乐乐团,一个业余合唱团。在鼓浪屿的轮渡广场、菽庄花园、港仔后沙滩,经常举办大型露天音乐会。琴声袅袅,歌声悠悠,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音乐风景线。音乐厅的建立,不仅改变了鼓浪屿过去只能在教堂举办音乐会及音乐比赛的历史,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钢琴家、音乐家到这里来一展才华,鼓浪屿人因此而见识了更多的艺术奇葩。在“钢琴之岛”鼓浪屿,家庭音乐会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她象一朵朵瑰丽的鲜花,绵蔓在岛上四处开放。每当夜幕降临,悠扬的琴声和悦耳的歌声便如高天流云,时时盘旋在一幢幢的楼房里,流溢在芬芳的街道、庭园中。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吹拉弹唱,其乐融融,鼓浪屿的空气里便弥漫了音符,充满着温馨和甜蜜。游人在鼓浪屿的小巷中踏着黑键、白键,融入了美妙的协奏中……    日光岩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海拔92.7米,耸峙在鼓浪屿中部偏南的龙头山顶。相传郑成功当年在这里安营扎寨,操练将士,觉得到这里的景色远胜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山顶上有两块巨大的岩石,一高一低,高的一块直立,低的一块横陈,成为鼓浪屿的标志,被称为骆驼峰。《旭亭记》描写日光岩“山罗海绕,极目东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为梵刹呈奇”。

    进入日光岩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巨岩峭壁上,横刻“天风海涛”四个大字,下面并列两行大字“鼓浪洞天”、“鹭江第一”,激扬文字,予人以强烈的震撼。日光岩下,有一座红砖大楼,这就是郑成功纪念馆。馆内展出各种文物、资料、照片、雕塑、模型300余件,如诗如歌般地演绎了当年延平郡王郑成功帆樯乘风下海峡,浴血奋战赤嵌楼,驱逐红毛鬼,收复台湾岛,维护祖国统一的壮举,斯德斯行,深得国人的仰慕和钦敬。

    进入山门,便是日光寺。这里原是一个山洞,巨岩如瓦,覆盖其上,故称“一片瓦”。“一片瓦”巨石嵌空,天然形成神仙殿堂。每当清晨,朝阳从五老峰上冉冉升起,日光寺便首先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因而以日光名寺。明正德年间改建为尼姑庵,日光寺遂改名为“莲花庵”。日光寺屡毁屡建。清朝同治年间,建圆明殿,供奉弥勒佛,并在寺庙前建一八角亭,上挂“日光寺”匾额。日光寺虽是一座规模较小的寺庙,但其大雄殿、弥勒殿对面而设的格局,在全国也属罕见。

    从莲花庵向上前进,有“九夏生寒”、“鹭江龙窟”两处题刻刻在石巷两旁。石巷由两块森然壁立的高大岩石夹峙而成,上有大树荫蔽,空气潮湿,夏天更是凉风习习,爽人心脾。据说“九夏生寒”寒自“鹭江龙窟”。龙窟是龙的居所,相传远古时代鼓浪屿曾经有龙的出没,至今日光岩仍有“龙头山”的称谓。沿石巷上行,便是龙头山寨。相传这是郑成功屯兵时留下的寨门,曾因致力抗日而发动“福建事变”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错将军见景生情,慨然写下了一首七绝,对郑成功推崇之至:“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维今古同;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题诗凭吊:“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诗的头两句赞扬郑成功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镇定自若的英雄气概。后两句歌颂郑成功不朽的民族气节。诗中引用了《抱朴子》一书中“虫沙猿鹤”的典故,歌颂抗清将士的不屈不挠,宁死不屈、前赴后继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长留人间。寨门右侧有“宛在亭”,“宛在亭”下有一巨石,上端平坦,高15米,宽6米,坐南朝北,与厦门隔江相望,相传是郑成功水师操练台。巨石下方刻有“闽海雄风”的赞誉,另一块岩石上刻有郑成功手书行草五绝诗一首:“礼乐依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抒发了郑成功尽忠报国、匡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在“闽海雄风”碑附近,还有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刻“脚力尽时山更好”七个大字,融隶篆于一体,笔法俊逸潇洒,寓意风趣体贴。游人至此,无不勉力攀登:更上一层楼,风光在顶峰。

从寨门拾级而上,途经“古避暑洞”,这是一个由两块巨岩相互倾斜而成的“人”字形洞穴,洞宽五丈见方,两端洞口相通,洞顶上方有清代台湾诗人施士洁的隶书石刻。夏日至此,洞内清风徐来,凉意自生,委实为游客逗留片刻的好地方。洞左有一座窈窕小亭,挺起细细腰骨,似为游客遮阳避雨,因名“伞亭”。旁边的岩顶,还有海蚀地貌造成的神仙遗踪——一个“仙人”洗脚的石盆,长年累月盛着水。近旁还有“仙人”的脚印,看似三分象,想有三分真,自然也添趣不少。

    穿过“古避暑洞”,攀着悬崖峭壁,爬梯往上,跨过天桥,便来到日光岩顶的百米高台。岩顶平台不大,四周环绕栏杆,置身其中宛如站在一艘驶向大海的巨型游轮中。淋浴天风,倾听海涛,云蒸霞蔚,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人世的艰辛,心底的烦恼,都在这云舒云卷中灰飞尘净。纵目远眺,厦鼓景色,鹭江风光,奔来眼底,大担、二担、圭峰、青屿尽入图画。好风沁人,耳际传来动听的《日光岩铭》:“日光岩,石磊磊,环海梯天成玉垒,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大海……”    借山藏海菽庄园

    在鼓浪屿的西南隅、日光岩的南麓海滨,有一个风格别致的园林建筑——菽庄花园,是携眷内渡,寓居鼓浪屿的台湾富商林尔嘉于1913年所建,以其号“叔臧”谐音为园名。菽庄花园总面积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筑物2451平方米。建园时,刻意模仿《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把全园分为臧海园及补山园两部分,设置了眉寿堂、壬秋阁、直率亭、四十四桥、听浪阁、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观潮楼、小兰亭等10景,小巧别致,自成一格。全园利用天然地形,借山藏海,巧为布局,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充分利用临海的坡地、海湾的礁石、海潮涨落的浅滩,围地砌阶,建桥造亭,在不到十亩的坡地上,创造出宽阔的空间,把能看到的景色全部纳入花园的怀抱。把原本十分狭窄的一个小海湾,借四周美景为铺垫,变成涵纳大海、层次分明、视野广阔的海上花园。园在海上,海藏园中,傍山为洞,垒石补山,与远处山光水色互为衬托,浑然一体。所造楼台亭榭不一其形,回桥低栏,形若游龙。复有岩洞之幽,鲜花满径,绿树成行,天地静谧,环境幽雅。坡面上建起了一片假山,按地支分列为“十二洞天”,引导游人钻洞追玩,显示出跳动出没的动景。海潮的涌动,长桥的安卧,岸上花团锦簇,海上百舸争流,既有庭院小园的精巧雅致,又有浪飞鸥翔的雄浑壮观。体现了菽庄花园独具匠心设计的动与静的结合、交融与和谐。动静对比,相得益彰,游人至此,流连忘返。

    从园门进去,一堵黄墙挡住了游人视线,视野所及仅是一个小小的庭院,院内用盆花布置了一个花坛。从左边的拱门走进,绕过竹林,眼前突然“海阔天空”,大海奔腾骤至,浪花奔腾,涛声拍岸,水天一碧,海鸥翱翔,如此壮观引人踏海前行。这就是菽庄花园的第一大特色,名曰“藏海”,大海欲露先藏,后发制人。左侧港仔后海滨浴场,沙清水净,人欢浪跃。附近有延平公园,为纪念郑成功而建,其中有指净泉,俗称“国姓井”,相传是郑氏屯军时开设的水井。

    藏海园有五景:即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藏海”之右即眉寿堂,临海两边有曲堤,每逢大潮,涛声拍岸,浪花飞溅。倘在月夜,又可领略“掬水月在手”、“满目飞明镜”的意境。向左,经花圃,有壬秋阁,因建于农历岁次壬戌之秋而得名。壬秋阁水陆各半,东西两拱门,一背陆一朝水,在此可观山赏海,山岚流云,帆影鸥鸟,尽入眼帘。落成之日,正逢久雨初晴,江山如洗,主人趁此良辰邀客吟诗,自己也赋得“横江鹤去笛声在,未信消沉八百年”之句。真率亭,形状似菱,背山临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此见仁见智,各抒已见,臻达“真诚坦率,胸无芥蒂”的境界。沿曲栏徐行,但见园中主景四十四桥横跨海上,蜿蜒直达山麓。桥下有闸门,把海水引入园内,构成了大海、外池、内池三处,仿佛要把大海收藏进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在”,而园藏大海,不知以何相拟!四十四桥桥身迂回曲折、凌波卧海,宛如游龙,气势凌厉壮观。桥上有观鱼台,渡月亭,千波亭,亭台掩映,横添观景之趣。渡月亭有楹联:“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静雅之极。或在月夜,坐在亭里,看皓月当空,静影沉璧,涛声细语,情景交融,月明星稀,游此最佳。 

    自山麓招凉亭拾级而上,就到了补山园。补山园隐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补之意。园中有熙春亭,傍山建有“十二洞天”假山。十二洞室,各以地支的子、丑、寅、……戊、亥为名,洞室大小、形状各异,小径错落、曲折互通,上下盘旋,扑朔迷离,变幻莫测,似猿猴的动向不定,因有猴子洞之称。游人常抱怨进洞如入迷宫,久久找不出路来,因而又叫迷魂洞。补山园也有五景,即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亦爱吾庐,乃主人家居之处,四围修竹青篱,旁植菊花无数,颇得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意趣,欣欣然用陶诗中“吾亦爱吾庐”之句名居,悠然自得之趣跃然纸面。顽石山房则是主人读书之地,以“顽石”自比无乃谦虚,但磨砺不止足见其志向之宏远,自有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哲理,旷达之心略见一斑。

    鹭岛厦门之二  侨乡集美    集美位于厦门岛北对岸、天马山下,背枕青山,三面临海,典型的大陆架地形地貌,造设了海上花园——鹭岛的瑰丽门户。一九五三年以前的集美只是隶属同安县的一个小村庄,居民渔农兼半。同安县最大的河流东溪至石浔入海,以下的广阔海湾称为浔江,其西岸延伸至此已经是未尾,因此集美旧名“尽尾”,即大陆尽处,又名“浔尾”,即浔江之尾。明末,出生集美村的进士陈文瑞,以“尽尾”、“浔尾”名称不雅而首议改称“集美”,但偏野小村依然默默无闻。直到1913年,陈嘉庚先生携资回乡兴办集美小学,开始了集美学村建设的宏大工程。数十年间,前后耗资一亿多元,构筑了一道美仑美奂的校园风景线,琅琅书声似春风雨露滋润了荒寂的渔村,集美才以学村和侨乡蜚声海内外。

    集美与厦门中隔浔江,大桥与海堤如两道长虹,双双托起了集美和厦门岛;如两把彩笔,书写了历史的沉重,又描绘了现代的辉煌。与大桥并行的是连接高崎与集美的高集海堤,全长2212米,面宽19米,堤面相行火车、汽车和行人道。1953年厦门人民发扬移山填海精神,克服外界封锁和物质、技术上的种种困难,只花二年多的时间,修造了我国历史上的首条海峡长堤。海堤全部工程采用抛石填海,并用岛上的优质花岗岩筑成,全部所用的石方总量达370万立方米。如果把它排成1米见方的石墙,相当于两条鹰厦铁路的总长,足见工程之浩大。朱德总司令为此亲笔题写了"移山填海"四个大字,高崎一头的观堤亭中至今还回响着伟人的感叹。纪念亭周围满栽桉树、合欢、相思树,枝叶随风婀娜,传送给行人一片清凉。1955年10月,厦门人民又动工兴建了集美--杏林海堤,全长2820米,把面积5.2平方千米的杏林湾,变成了一个人工湖。这两条海堤总长5032米,因而又有“十里长堤”的美称。十里双堤把大陆与厦门岛联在一起,集美成了南北交通枢纽。乘坐鹰厦列车驰过跨海长堤时,那一幢幢红墙绿楼,亭谢碑塔,在绿树浓荫的掩映中显露。浔江东去,波光明灭,一路腾跃着长堤的丰姿秀影。

    清风徐徐、书声朗朗的学海书城为风景如画的海滨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集美学村已成为拥有涵盖学龄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12所院校、具备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教育基地。1993年10月,国家农业部、交通部、福建省、厦门市共同筹办集美大学,以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政专科学院、集美师专为基础,并新建工商管理学院,成为一所拥有在校师生1万余人,面向海内外,面向21世纪,培养现代化应用型人才,国际性、综合性、开放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大学。集美学村虽然起步较早,但大规模的建设和发展主要还是在建国之后,现在集美学村的建筑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具有“嘉庚风格”的数十幢教学大楼和体育馆、音乐厅、购物中心等掩映在白云绿树之间。矗立于万顷池畔的七座亭台阁榭,重檐飞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有能容纳3000多人的福南大会堂,有藏书30多万册、报刊杂志200多种的图书馆,有能容纳4000多名观众、用楠木铺砌地板的体育馆,有收藏1000多种生物标本的陈列室和齐全的科学馆、;音乐馆等。80多年来,集美学校已培养了八万多名毕业生,他们的足迹遍布台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国,有不少已成为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各方面专家。

    集美学村是在陈嘉庚先生亲自指导下创立的,学村的建筑熔中西风格于一炉,成为集美的一个象征,被称为“嘉庚风格”。朱色陶瓦、庄严典雅的学村建筑群融合了民族古典美与西洋现化浪漫风格为一体。依势布局,因形成趣,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集美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建筑富有民族风格。尤其是集美中学的道南楼、集美侨校的南薰楼、航海学院的教学大楼,或巍峨挺拔,或凌空欲飞,建筑都很富有个性。在集美在学道南楼前,有长800米、宽300米的龙舟池,7座式样各异的亭台水榭,屹立在龙舟池畔。龙脊凤檐,雕梁画栋,朱绕翠环,称为“七星坠地”。池中央有两座水榭,凌波展翼,名为“孤星伴月”,这是陈嘉庚先生亲自设计修造的。每年端午节,这里金鼓齐鸣,南曲悠扬,波光水影,人声鼎沸,七彩龙舟,劈波斩浪,别有一番豪情。这里还举行过多次国际性龙舟竞赛,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游客。    鳌园    鳌园位于集美东南海边,原为一座小岛,形似海龟、故名鳌园。岛上原有一小庙,叫鳌头宫,又名千里宫,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坏。1952年,陈嘉庚回国定居时,将这一岛屿扩填成园,亲自设计、督建而成。鳌园由门廊、纪念碑、嘉庚墓组成。鳌园的围墙与游廊入口处互相衔接,围墙上有突显惠安石雕艺术的各种石雕291幅,其中浮雕229幅,沉雕42幅,影雕20幅。立体化的连环雕像,人物千姿百态,形象栩栩如生,喜怒哀乐神态毕现。漫卷的红旗,薄如纸片,高举的干戈,细如笔箸,精雕细刻,细腻动人。门廊长50米,中式庑廊,四向通透。两边的石壁,下部是陈嘉庚生平事迹摄影图片展览,上部是一色精美的青石浮雕,雕刻着中国古往今来历史故事画58幅。左边题为“至诚道前知”,下面的石刻分三部分,中间部分是“诸葛亮马前课”24幅画面。前面是中国革命历史画面7幅。后面是七出传统戏曲画面。游廊右边题为“功成唯三杰”,下面也有20幅浮雕,全部是历史故事。

    集美解放纪念碑,是鳌园的主体建筑。碑高28米,雄伟高耸,用花岗岩建成,象征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奋斗,取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应陈嘉庚先生要求而亲笔题写的“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背面是陈嘉庚先生亲手撰写的碑文,计284字。纪念碑台基底层是13级石阶,阶面较为宽阔,象征从1913年至1926年的13年中,陈嘉庚公司顺利发展趋于鼎盛时期,集美学校也进入从办小学、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校、农校,一直到举办厦门大学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二层是10级台阶,阶面较窄,铭刻着陈嘉庚在帝国主义财团的倾压下的十年坎坷。台基上面还有两层碑座,各有八级和三级石阶,象征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碑前为一座高7米,宽30米的照壁,上有12块浮雕, 中间镶嵌中国、福建省和台湾省三幅地图,反映了陈先生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纪念碑的两层碑座墙面上也嵌满了石雕,正面第一层正中是共和国副主席李济深的题词。李济深题词上面的三块浮雕记录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右边一块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人民政府成立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上升旗”,左边一块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人民政府成立朱总司令在北京天安门前阅兵”,中间一块为“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人民政协筹委会全体常务委员在北京勤政殿门前合影”,为全中国解放和集美的新生拍摄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转过照壁就是先生的墓,墓坐子向午,龟寿形墓表由13块水磨石镶成,光可鉴人。墓圹为“风”字壳,圹的内侧由15块青斗石浮雕镶嵌,上雕陈嘉庚先生前半生的主要经历。“海地探物”、“扯取花生”、“削取海蚝”、“掘取地瓜”4 幅是少年陈嘉庚勤劳生活的写照;“搭船出洋”、“米商服务”、“回梓完婚”3幅,刻的是陈嘉庚飘洋过海,搏击江湖的艰难困苦;“黄梨罐厂”、“栽黄梨园”、“栽树胶园”、“熟米机厂”4幅表现陈嘉庚在新加坡的创业历程。最后3幅“办集美学校”、“购三轮船”、“办厦门大学”,表现陈嘉庚倾资兴学、造福桑梓的拳拳之心。

    被毛泽东主席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1874年诞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青少年时期,陈嘉庚先生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祖国,立下了救国救民的抱负。17岁时他离开家乡,到南洋谋生。经过多年奋斗,陈嘉庚先生在南洋拥有橡胶园、米厂、木材厂等实业,以“华侨大实业家”之名远驰海内外。1913年他回乡创办集美小学校,十数年内陆续增办各种类型学校,统称集美学村。1919年,陈嘉庚先生创办了厦门大学。 

    陈嘉庚赤诚爱国,志在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四出募款支援祖国抗日救亡,当年华南的抗日将士在崇山峻岭中留下了“陈嘉庚”球鞋的脚印。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坚持团结抗战,他反对蒋介石独裁,把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西亚,他领导了“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新加坡沦陷后,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9年,陈嘉庚先生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并于1952年2月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61年8月21日,陈嘉庚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八十七岁。国家为他举行了国葬,灵枢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    鹭岛厦门之三  南普陀    在厦门五老峰的苍山环抱中,面对浩瀚的大海,有一座占地26500平方米的千年古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南普陀寺。从无尽岩到五老峰山腰,南北的中轴线上,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金阁四落建筑依傍山势,层层托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左右厢房、庑廊、钟鼓楼对称排列,回护着三殿,形成一个整体,显示出南普陀寺的雄伟壮观的气势,予人以一种佛法无边的威严。大雄宝殿的石柱上有一副对联点明了寺院的来历:“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远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首先在厦门岛上草创开发的陈氏族人陈启公,在山腰间舍田五十二亩,以洞为室,建起了普照寺。至五代改称为泗洲院。宋代初年叫无尽岩,到了治平年间,又改为普照寺、普照院,元朝时寺院已经荒废。明代洪武年间,僧人觉光重新兴建。清康熙二十三年,靖海侯施琅统一台湾后重建此寺院。因寺院奉祀观音,庙址又在观音的原祀地——浙江的普陀山之南,所以习称为南普陀寺。千百年间,南普陀香火鼎盛,蜚声海内外,即便是在“横扫四旧”的“文革”中、后期,来自东南亚的华侨香客依然络绎不绝。

    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规模宏大。寺院门前,有放生池和新建的荷花池。放生池建于清光绪30年,水映蓝天,鱼翔浅底,自得一般“得其所哉”的幽趣。新造的荷花池,荷叶田田,菡萏芬芳,重现南海莲香的景色。两池之间,有七座由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七尊佛像组成的七佛塔和二座高11层的万寿塔,彰显南亚佛教建筑的特色风格。

    进入南普陀寺的大门,看到的第一座殿阁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称弥勒殿,弥勒佛正中盘坐,慈眉笑眼,耳垂双肩,袒胸鼓腹,笑态可掬。在印度,弥勒佛是一尊头戴王冠、神态肃穆的坐像,此刻却乡入俗,成了人见人喜的布袋和尚。据说他云游各地,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终日眉开眼笑、和善待人,“容天下难容 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恬淡得出神入化。弥勒佛的背后是威严的护法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是魁梧高大、英俊威武的四大天王。“天王殿”的殿后,对称排列着钟楼和鼓楼。奇妙的是南普陀寺寺后的五老峰也有“钟”和“鼓”,五老峰有东西两座山峰,取名“钟”、“鼓”,钟山上有一块石头,悬在峰顶,状如古钟,旁边有一石头,似钟锤横架;鼓山的旁边有两块大石头如鼓槌并悬,参差上下,似作击鼓状。钟鼓山和钟鼓楼,两两相对,奇趣天成,特别引人注目。

南普陀寺的第二座殿阁是大雄宝殿。殿前的石庭平展舒广,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白石宝塔高耸,显出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大雄宝殿前面的两座石塔称报恩塔,佛家有言:知恩图报。报恩者,报国家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之谓也,高耸的石塔表示的是“与人为善,虔心礼佛”的志向。大雄宝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的殿堂,也是佛门钟磐长鸣法灯不灭的心脏。整个大雄宝殿,雕梁画栋,飞檐尾脊,轻巧灵动,古色古香。屋脊弯月起翘、紫燕凌空,尾脊上的剪瓷镶嵌着九鲤化龙、凤凰展翅、麒麟显瑞等图案,梁、柱、础、斗拱、栏干都独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闽南文化气息。大殿正中祀奉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尊佛:佛祖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殿后则供奉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释迦佛两旁,还有两位尊者,东边是大弟子迦叶尊者,西边是堂弟阿难陀尊者,前面是千手千眼观音。大雄宝殿的墙上,有抒写八闽风光的“清影摇风”、“楚江秋吟”等传统山水花鸟画,右面却是“禅河沐浴”、“久年苦行”等佛教故事,寓教以乐,诲人不倦,也算是用心良苦。 

    大悲殿建于明代,1928年因香火过盛而被烧毁。1962年重修时,主体改用钢筋水泥建造,八角三重飞檐,全以斗拱架叠建成,如龙腾空,造型巧妙,结构严谨,彩绘装饰,图案优美。殿顶的剪瓷、嵌瓷、彩塑,有仙女驾鹤,麟凤朝阳,有蛟龙吐珠,精工细作,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附属的斗拱雕画人物、莲花、走兽、飞鸟等等,都以朱红为底,以绿、黄和金箔点缀,艳而不俗。这座金碧辉煌八角亭式建筑,与两棵枝叶扶疏的菩提树相伴为伍。殿内祀奉四尊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神态文静自若、和善可亲。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每支手臂的手掌中都有一只神光炯炯的小眼,世间万事无不洞察秋毫,手上各执神物,神器各不相同,姿态也不一样,表现的却都是观音的慈悲为怀、法力无边。

    建于1936年的藏经阁,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下层的法堂里悬挂着有明人虞亭的四幅行书对联,南普陀的四时景色呼之欲出:春景是“春风暖着千门柳,晓色睛开万井烟”,夏景则“柏径绕山松山暗,柴门临水稻花香”,秋天有“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冬日却“醉归花径云生履,樵罢松花雪满蓑”,春夏秋冬,四时皆宜,绘声绘色,抒写的是南普陀永久的魅力。藏经阁的二楼珍藏着许多镇寺之宝,有唐代的铜佛,宋代的铜塔,明代艺术家何朝宗所制的白瓷观音萨施甘露像塑像,眉清目秀,秀丽端庄。缅甸白玉雕塑的释迦牟尼的涅磐像,长四尺五寸,神态自若,姿态柔美,实为稀世珍宝。藏经阁内还珍藏着中外佛典经书数万卷,其中较为珍贵的有《碛砂藏经》、《明大藏经》,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手稿《佛说阿弥陀经》,明崇祯年间信徒和沙弥尼刺血写成的《血书妙法莲花真经》,日本1936年赠送的《日本大藏经》等等。

    南普陀寺后有五老峰,直立于海滨,横插天际,气派非凡。五个山头峥嵘凌空,时有白云缭绕,远远望去,好像是五个须发皆白的老人翘首遥望茫茫大海,这就是厦门八景之一的“五老凌霄”。石坡上镌刻着“五老峰”三字,迎面巨石上,刻着一个特大的“佛”字,高四米多,宽三米多,行笔丰满圆润,粗犷豪放,刚劲有力。南普陀寺院内以及后山的五老峰前,留下了许多历代的摩崖石刻和碑记,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载的“飞泉”,清施琅将军的“为善最乐”,以及憨山大师的警世歌。五老峰上漫山遍植“台湾相思树”,因风相向,传递着海峡两岸不尽的思念和挂牵。

    南普陀寺不仅以以它清静幽雅的环境,金碧辉煌的殿阁,收藏丰富的瑰宝闻名于世,品名俱佳的素斋也吸引了众多的信众和游客。南普陀寺的素菜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更以菜名神韵高雅而独树一帜。南普陀的素菜中有“彩花迎宾”、“南海金莲”、“丝雨菰云”、“香泥藏珍”、“五老如意”、“雪映银浪”、“梵宫玉笏”、“白璧青云”、“白果香卤”等等,红黄蓝绿,五彩缤纷。“半月沉江”这道菜曾使诗界泰斗郭沫若击节吟叹:“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怀通大道,五老意如何?”南普陀的素菜因为入诗更身价百倍。

相关阅读

福州旅游线路推荐

福州去台湾旅游需要办理什么手续?福州直飞+海峡号台湾五日游

预约电话:0591-888999000591-2662268
4880起 儿童价¥3100

福州到婺源旅游黄山、婺源双卧五日游 福州到婺源旅游团

预约电话:0591-87119677
1530起 儿童价¥1500

福州平潭去台湾旅游团报价 福州平潭至台湾5日游报价

预约电话:0591-888999000591-2662268
3200起 儿童价¥2500

福州到泰国旅游特价团_福州出发去泰国看人妖表演六日游

预约电话:0591-888999000591-2662268
3880起 儿童价¥3480

旅游资讯2018-09-28更新

暑假来临,家长期待火车可“托运儿童”
2018-09-28
徐州航空国际旅行社揭牌...
2018-09-28
澳洲新州为吸引中国游客...
2018-09-28

@2005-2024 闽ICP备2020019188号-8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