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涵堂
这次住的是明涵堂。山塘河畔,广济桥头,明代尚书吴一鹏故宅,400年历史。
二期多是标间。床位则集中于一期的一栋双层建筑,一楼大堂依吴中老宅模样,推门宫灯入眼,古琴下卧,规规矩矩的明清桌椅摆设。沉几摆了盘橘子,可任意取尝。
堂边的休闲区域颇像园林式咖啡吧,中西合璧。黛灰砖面,入口即一池水,水内飘萍几朵,四围以灰白淡色卵石垒砌。卵石上另添大块白石若干,精巧之上不失气魄。池沿靠墙为云雾松涛盆景,背倚一扇长方赭色雕花扇窗。窗台亦放置几盆花草扶疏,池旁一三层镀铜书架,书本零星散落,头一本是近期的《国家地理》。临近圣诞, 沙发布垫换成了红色,透光顶上拉五彩气球,纵横结带。台上已摆好音像设备。看公告是圣诞有BBQ。
苏博回来,天落了雨,堵车。游一公交等了许久。回来入了房间。外头雨水不小。枕雨听风翻闲书。看了会儿,眼睛有些发疼,起身,推开窗通通风。又是雕花木窗,讨人喜欢的景致。外头三两人撑着伞朝青旅走来。许是此间窗栏风雨独开,他们都这儿望了过来。我赶忙躲到床边,偷偷看着他们走进。
上了一会儿网,听Apache的部落音乐。门“吱”一声开了。进来的是身材高挑的一位姑娘。互相轻声说“Hi"。她放下行李,忽然朝我问了句“Do you have an umbrella?" 我愣了愣—— 她看起来明明是中国人呀。 她也愣了下,改用中文问:“你有没有伞?可不可以借我?”急忙下床找伞给她。 后来才知她把我看成韩国人了。
房间内没有卫生间。洗漱需到楼梯口的公共处。我带了牙刷洗面奶过去。墙面是过客留下的照片,出行指南,地图;洁白两个洗漱瓷盆,前头插了支脸庞大的绒布向日葵,熠熠向上,一扫古宅晦暗。旁边一男生站在墙角,粤语煲着电话粥。显然注意到了墙上的“Please keep quiet after 11: 00 pm", 声音放得很轻。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粤语也可以如吴侬软语般轻巧柔和。
翌日,依旧阴雨连绵。出了明涵,我特意朝二楼望去。果然,一排扇窗,只有208外开。雨丝灯影斜织,暗窗飘红,难得的写意。
(二)苏州博物馆
去苏博的游一车上,邻座自言是地道吴中人士,打小常去拙政园喝茶消磨(那时拙政园还不需要门票);后来拙政园连苏州本地人也要票,去的次数也就少了。他在太玄观下车。临下前特地回头叮嘱过两站我就可以下车。
大名鼎鼎的苏州新博。山水园林设计。贝Yiming先生收山之作。网上资料太多,这儿不多介绍了。
印象最深的是“吴中风雅”——瓷器堂的保安。见我驻足的时间比其他游客长,便主动当起解说员。目光每移一处,他便在身后娓娓道来。釉上彩,釉下彩, 青花,粉彩,过枝;通身透亮温润的,是清朝从国外买进的料子;胎薄的不透,用的是本土料子。礼器,盛器,郎窑,龙泉…… 他时不时地说我似乎懂瓷。我只摇头,不说话 ——进厅前偷偷往嘴里塞了块“上好佳”。怕一开口,他就知道我偷吃零食了。
走到末处,明代一珊瑚红花瓶,嘴里的糖果终于下肚子了。方敢开口说了第一句话:“这儿有没有宝石红?” 他大悦,说“果然是识货之人。刚刚问你懂不懂,你还一直摇头。” 真不好意思。是真不懂瓷,只知宝石红在诸红中最为名贵,随口一问罢了。
临别,他热情指引其余各处散落的宝贝,悉以为珍。
苏杭果然名士云集,民间藏龙卧虎。杭州的的士司机会念《大悲咒》。苏州的保安竟是鉴瓷高手。
(三) 留园
雨天,人少,无丝竹绕耳。淡季有淡季的好处。雨中游园,自是别一番韵味。我对园林知之甚少,却是乐在其中,玩赏不尽。
留园始建于万历年间,时称东园; 清嘉庆时为刘姓观察所有,建寒碧庄,亦称刘园,今日为中国四大园林之一。此园占地不多,以匠心精致胜出。中国科举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顺道提:俞樾,浙江德清人,国学大师俞平伯之曾祖。此前之只其为杭州诂经之主;到了苏州方知曲园,方知先生与姑苏渊源更甚。)
“又一村”位于园北,曲廊绵延,盆景以松,枫居多。古木根枝苍虬,贴墙伸延。更有一亭于石上,檐翘欲飞。行至北墙,一对一米见高的四方花瓶立于两侧。瓶身一阳面为菊兰图案,另一阳面为隶书对联。“ 时到芬芳便过空”,我先看到下联,心里一惊,想起《京华烟云》里的红玉,“ 芬芳过后总成空”。举目独对满村苦雨残枝,颇感凄寒。抬眼再读上联“四时花草最无穷”,方略略宽慰。正感叹着,身后多了一名游客。我不大自在,便寻了另一头走去。
稍顷。正欲登亭,听到二十米开外一声音传来:“ 可以帮我拍张照片吗?”园内无他人,显是唤我。应了声走过去。他把伞撑在石板路上,递给我相机,说:“这假山好”。话音落,人便站了假山前头。他二十六七年纪,一张国字脸,五官不及细细端详,但觉斯文老实。他抛伞立在雨水里,我不敢耽误太长时间,便匆匆拍了两张全身照。人物身姿本应以相机光线相侧为佳,我一时忘了,都给拍成正面照。拍好递给他,问他看看是不是太小。他接过相机看了下,说声:“还行,刚好”。我逃一样跑开,拐入藤架深处。
待爬到亭中,回望山下,偌大一村,烟雨朦胧,万物皆然,独斯人去矣。
这样的惆怅,直到小蓬莱才解开。小土坡上,遇了两位阿叔,躬身在地上捡宝贝。各自拎了个塑料袋,袋里装满暗黄色果子。圆状,比永泰李干略小。我好奇心起,问及,是银杏果。嘴馋,问能食否,答曰煮之可食。幼时从故事书里读到银杏可入药,穷人生病没钱,便捡了杏叶杏果与当地郎中换药;来杭终于识得银杏,秋意时分,满树金黄,绚美异常。此番姑苏巧遇,才知真有人捡果去卖。我顿时雀跃,学着着他们捡了几颗。
今日遇姑苏人园内拾杏入药,记起此前茅家埠所遇,龙井村人水边摸螺煮汤。如此,便是人间真味了。倚依自然,取食,生存,治病,繁衍,老死。
(四)又记
久不识浓稠深厚,如亲情,如往昔友情。亦已不习惯太牵挂的情感。独处没有让我成为圣人或野兽。内里依稀是棱角分明,因明了生之卑微,遇之不易,而甘心低头求全。所遇不过生人过客,彼时却是体己。
我见众人皆善,可亲可取。清风白露,遇水而逝。
关于留园,网上也有翔实资料了。
苏州留园在苏州阊门外,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留园面积约两公顷,是苏州大型古典园林之一,分中、东、西、北4个景区。
涵署山房为中部主厅,厅内轩故高爽,陈设雅致;厅前平台宽广,依临荷花水池,盛夏纳凉,极为惬意。故山房又名“荷花厅”。明瑟楼紧傍涵碧山房之东侧,两面临水,以喻四周环境清洁新鲜,闻木框香轩在涵碧山房西北隅,此地山石掩映,桂树丛生,秋日丹桂盛开时,芬芳四溢香沁心脾。 五峰仙馆(楠木厅)东部景区以五峰仙馆为中心,还我读书处、揖峰轩、汲古得绠处、西楼、鹤所等环绕四周。五峰仙馆前峰石挺秀。此馆因梁柱以楠木建造,所以俗称楠木厅。厅前庭园中有气势浑厚的湖石峰峦,是苏州各园厅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处。还我读书处在厅西北。
冠云峰鸳鸯厅北院,矗产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冠云峰雄峙居中,瑞云峰、袖云峰屏立左右。其中冠云峰高6.5米,重约5吨,清秀挺拔,兼具“皱、透、漏、瘦”的特点,有江南园林峰石之冠的美誉。
留园的景区以曲廊作为联系脉络,廊长700多米,长廊两面壁上嵌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300多方,称为“留园法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