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女人,闻香也识一方水土也。
三味书屋和鲁迅故居一带的大街小巷,香气不断。先是乌干菜(又名“霉干菜”),后是油炸臭豆腐,再是茴香豆 ……。
小城绍兴,味道十足!
流行吃臭豆腐,不知始于何时。孔已己那个时代,好像并不流行。至少,鲁迅的笔下没有。
母亲是绍兴人,14岁就离开故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身在异乡为异客,她也用芥菜(或抽苔的白菜和油菜)腌制乌干菜。腌制,要经过一晒二晾三蒸,整个小巷,菜香弥漫。
儿时,家境贫寒,过年了,母亲才会做一道“干菜毗猪肉”(绍兴官话)。霉干菜味,变成了我记忆最浓烈的年味儿。
霉干菜和猪肉(最好肋条肉),两者乃“绝配”。干菜因吸油而变酥变香,油津津的,沾着肉味,不再硬邦邦;猪肉因与干菜同烤,不再肥腻腻,肥肉瘦肉皆能嚼出菜香。一道菜上桌,只见肉色红润、菜干乌亮,异香扑鼻。母亲告诉我们,这个菜是徐文长(徐渭)首创的,当时,我们还不知道他为何许人也。
解放初期,镇江伯先公园一带的陋巷,几家合用的一个厨房。我家炉上的“干菜毗猪肉”开始飘香之时,便是旧历年的年底,也是芳邻们开始垂涎之时。一盆“干菜毗猪肉”令邻家的“红烧肉”失色、失香、甚至失味。
于是,经不起诱惑,第二年过年,左邻右舍就早早找我母亲排队“登记”,央求母亲为他们烧上一锅“过年大菜” - “干菜毗猪肉”。乐呵呵地,母亲不仅手艺好,而且乐于助人,她慷慨赠送当年春末夏初自家腌制的正宗乌干菜,这在当时的镇江是花钱也买不到哩。
镇江人也是美食家。那儿的香醋和肴肉名播遐迩,不过,他们还是惊叹于母亲腌制乌干菜的手艺。
虽已立秋,8月8日重创台湾的“莫拉克”也已远去,可是气温仍徘徊在35度上下,食欲恹恹。忽闻一股霉干菜的香气,食欲顿来,怪哉!
招牌上写着:农家乌干菜/3元2斤。
我心一沉,是“菜”贱伤农?还是质次价低?
-- 这霉干菜啥时候做的,过期了吧?(一操北京口音的游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