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城之前,我已经阅读了很多关于山城的故事。夜景,火锅和美女无可厚非的成为了目前公认的重庆名片。而这次姻缘巧合促成了我一人踽踽独行于巴渝山城之间。偶尔的顾影自怜,漫步在一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里也算是一种幸福。
我不能算是一位专业的城客,也没去过太多的城市。只是在仅有的这些游玩过的城市之间去发现,去寻找那些各自独有的细微之处。而这些点滴之处,也帮助我在游玩山城时受益匪浅。 夜色山城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标志性建筑,而每一个标志性建筑代表了这座城市的第一名片。想要看灯火璀璨,美轮美奂的夜景,当然先要关注其本身的建筑。二江相融,立体交通的山城重庆所展现出来的建筑格局正是构建了与其他城市的区别所在。
吊脚楼是重庆建筑的特色之一。虽然,最初出是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的传统民居。但经过时代的发展和结合现代科技,现在的吊脚楼建筑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时尚化。瓷器口和洪崖洞景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其依山而建,靠崖而造的风格实属罕见。夜景更让人觉得琉璃通透,层次分明。当然,来重庆游玩能在此住一晚当然超值。
我喜欢爬山,喜欢不同风格的建筑。所以重庆正好满足了我二者合一的喜好。由于起伏的地势和依山而建的幢幢楼房,当你站在南山上驻足观望时,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白天的重庆虽然看似有些凌乱,但当夜幕缓缓降临,万家灯火同时辉映,反而构成一道错落有致、高低井然、曲直相映、远近互衬的灯的海洋。而两江环抱,双桥相邻。江中游船齐行,更是流光溢彩。再加上桥面车流涌动,宛如游龙,在这样动静有别夜幕下,加上与星空连成一片,整个重庆似乎成了不夜之天。
游走在重庆的几天里,我几乎穿越了重庆著名的大街小巷。从瓷器口到解放碑,又从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罗汉寺转辗夜游嘉陵江索道,站在南山一颗树放眼望去,也许山城重庆的美,只有用独特的视角才能感受出她的与众不同。 火炉与火锅
欣赏过了重庆的城市建筑,接着当然要谈谈重庆的火锅文化。
重庆是被公认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城市之一。南京和武汉我都去过,但由于季节的关系并没有感受到火炉的威力。而在这个十一国庆之际,刚下飞机就感受到重庆火炉的威力。重庆既是火炉,又是火锅之都这难免让人想起来有点无法形容。想象一下,在火炉之城吃着美味滚烫的麻辣火锅,也许你的头皮到脚底都会急促的流着汗水,那又是一种什么滋味。
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特色的火锅,而火锅最早的发源地也并非巴渝之地,但重庆的火锅被当地人如此重视,并得到传承和发扬实属为之不易。我在网上还找到一些关于重庆火锅的至理名言,其中一首是编写于抗战时期的关于重庆火锅的小诗:“朝天门、楷杷山,火锅小汔店,伴我八年度磨难,饭菜麻辣香,雾都印记难消散!”也许广大的重庆人民都耳熟能之,小小的一首诗道出了重庆人对火锅的无比热爱。
而另一句“毛肚要起泡,鸭肠要起圈”则讲述了重庆火锅的发展史。据记载,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重庆出现了毛肚火锅,也是当时四川火锅的发源地。重庆火锅文化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有挑担子零卖贩子走街串巷,颤颤悠悠漂泊于重庆府的九门八埠。挑担贩子的一头是一座红泥小火炉,上置一只带“井”字格的大洋铁盆,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麻辣成鲜的卤汁,他们将水牛内脏买来后,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放入盆中。而另一头则是盛装未出售的牛杂、调料、碗筷、板凳的橱架等等。挑担贩子择地而顿,一声长喝,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呼啸而至,围着大盆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多少块,算多少钱,酒足饭饱,鼓腹而歌后,便扬长而去。这样既经济,又能增加能量驱寒,很受当时穷苦百姓的欢迎。
四川著名作家李劼人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专门写道此事,并说明“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把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至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各人的口味。”
而在这10多年的发展中,重庆火锅店的数量光是渝中区就有近3000家之多,而且早已开遍全球,红透大江南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所以,重庆赢得了“中国火锅之都”殊荣显然是当之无愧的。看来要真正的理解火炉重庆的火锅文化内涵,我还要继续努力多吃点重庆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