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枫泾是因为其在上海寥若晨星的古镇中早在2005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今年“五一”节,我特意前往枫泾。
从地铁锦江乐园站附近乘枫梅线巴士抵达枫泾时已近下午1时,过枫泾仿古石牌坊,沿街前行六、七分钟,蓦然发现前方街角出现一处粉墙黛瓦的建筑。近前一看是座古色古香的牌坊,门楣镌刻有“唔呶喔哩”字样,知是到了古镇风貌区。牌坊两边墙上刻的两幅表达了枫泾饮食文化的顺口溜,一年之中每月都有一样代表性的时令水产,我注意到其中有正月螺蛳四月黄鳝十一十二月鲫鱼之类的文字。
一进“唔呶喔哩”牌坊门,一幅江南水乡古镇的美景展现在我眼前:一条东西走向的市河横亘在我面前,河对岸临水而建的民居或重檐叠瓦,或骑楼高耸,或勾栏亭阁,或近水楼台,高低错落连成一片形成市镇轮廓线,灰暗斑驳的外墙、木质窗户、吊脚楼插入河中的石柱、驳岸石阶、远近横跨河埠的石桥等都传递出岁月的沧桑;市河这边我所处的地方则是一条江南水乡特色的长廊,在长廊里则是店铺和民房。
长廊不长也就二、三百米,但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生产街”,显然这是解放后改的名字。据说,以前这里曾是繁荣的商业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别是米粮行和麸皮店多达30余家,开店设行的老板们为了方便自家的贸易不受天气的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时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边的长廊,其他居民也觉得这样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门前搭起了廊棚,历经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的长廊成为枫泾的一道风景。
我沿着长廊西行,走不多远就到了著名的枫泾三桥。这三座桥分架在两条相汇的河流上,其中架在南北走向河流上的是竹行桥、北丰桥,东西走向河流上的是清风桥,前两桥要小些,后者则大些。过竹行桥,走上清风桥东望,流水潺潺的市河、大大小小穿行其中的游船,南岸灰黑色的烟雨长廊、北岸临水吊脚楼,桥边的杨柳,人景辉映,构成一幅动人的江南水乡水墨画卷。
走下清风桥,右转过北丰桥前行,我来到与生产街隔河相望的和平街,这也是一条老商业街,显然“和平街”这个街名也是解放后改的名字。沿街而行,经过一处名为“人民公社”的景点,从门口望里看,院内是一排老式办公房,大门墙上隐约可辩“文革”时期的标语和门柱上“枫围人民公社贫协会”之类的字样。据说,这就是当年枫围(今枫泾镇外围农村部分)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我过其门而不入继续前行,见一座古戏台,台上有人在唱沪剧,古戏台一面贴街,一面临河,台前大凉蓬下摆放着十几张桌子,不少游客围桌而座边听戏边就餐,凉蓬旁是家茶室,但实际上是饭店,店堂内也摆放着几张餐桌,看得出戏台前的桌子也是这家茶室的,生意不错。
离开古戏台继续沿街前行,不远处是座名为泰平桥的石桥。过桥来到河对岸的生产街。眼前是东区火政会旧址。东区火政会是过去枫泾民间救火组织,也是上海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火政会旧址陈列了解放前曾经使用过的救火器具器械,门前桥边河边还停了一艘解放后枫泾曾经使用过的救火小轮船。离开火政会旧址,沿着生产街长廊西行到“唔呶喔哩”牌坊门,重走已曾走过的长廊,左拐经过竹行桥畔拐向南继续向前,走完生产街长廊,前面就是文中街枫溪长廊。广告牌上有“枫溪长廊小吃一条街”的词语,但实际上小吃店并不多,更多的保留了原始古朴,而这也是我所希望的。
沿着300多米长的枫溪长廊漫步,一路映入眼帘的是临河而建的古旧民居和古桥、古街,脚下是舒适的青砖铺街的弹格路面。长廊中段有一处临水平台,平台石栏有两块并列的石条,分别刻有“吴界”、“越界”字样的篆刻,看来这是吴越两地分界标志。历史上,枫泾古镇曾一半属江苏,一半属浙江,南为浙江,北为江苏,枫泾古镇独特的人文历史地理价值由此可见一斑。枫溪长廊的得泉亭引起了我的注意,亭中是一口古井,亭的一侧还有六口小井,我蓦然发现这些井呈北斗七星状布局。经了解,明景泰年间(1450年)当地富绅顾文昺在此建房挖地得钱,以为天赐之物,于是在挖到钱的地方依照天上星辰的排布筑造了七口井,故俗称“七星井”,且井井相通,以便路人汲取,并在其中一口井上建了亭子。因钱、泉谐音故名“得泉亭”、“得泉井”。枫溪长廊的南端是致和桥,因建于元朝致和年间(1328年)而得名,是枫泾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佛渡有缘客,子送积善人”,致和桥西桥端还有座石刻送子观音像,这我在别的地方未曾见到过,也是致和桥的特色人文历史景观。
过致和桥来到河对岸的南大街,与有着长廊的生产街、文中街相比,南大街的古朴味要淡一些,街道建筑中已夹杂些现代建筑,已引不起我的兴趣。街上有处枫泾丁蹄作坊的景点,进去一看,只是粗糙的腊像陈列和图板介绍,而不是我所希望的实景演示。过清风桥进入北大街,北大街要比南大街窄些,古意也浓些。北大街上一条小弄里丁聪漫画陈列馆内一株葱郁挺拔有4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引起我的注意,看来这是株出画家世家的风水树。
北大街的北端是枫泾小学,往前已出古镇风貌区了,便折返从北大街一小弄向东过桥到河对岸的桥湾里,沿河边柳荫而行到北丰桥。至此,我实际上已把枫泾古镇风貌区走遍。
经清风桥、竹行桥,沿枫溪长廊踏上返途,经过致和桥畔继续沿河南行,街名已换成青枫街,长廊也早已消失,河对岸的南大街也已与寻常街道无异,不知不觉古镇风貌区已远在我身后。青枫街的尽头是一条宽阔的公路,沿公路而行找到我进镇时所经过的枫泾仿古石牌坊,从那里黄包车到枫泾汽车站坐下午三点五十分左右的枫梅线巴士离开枫泾。
回望车窗外渐渐远去的枫泾,我若有所思。枫泾古镇风貌区不大,走马观花走遍古镇也花不了多少时间,长廊的规模和长度远逊于我曾去过的西塘,但也许是因为枫泾地处上海西南边缘,经济开发力度不足,枫泾反而保留了那份未加修饰的江南水乡集镇自然风貌,特别是市河两岸房舍灰白斑驳的外墙和黑色的长廊增加了古镇的沧桑感,而且免收进镇门票本身也增加了枫泾的亲和力。我不知道在商业化开发难以阻挡的冲击下,枫泾古镇的这份质朴、亲和还能保持多久,但至少我今天感受到了枫泾还残存的那份古韵和江南水乡已不多见的水墨画意。我想,有这份记忆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