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发达半小时------桑洲镇一瞥,今年3月5日学雷峰日,我们与电台准备一起在宁海的贫困镇桑洲镇做一次义诊活动,活动前几日,我们先去查看一下当地的情况,驱车从宁波到宁海县是高速路,出了宁海县城通往桑洲镇的路就有些颠簸[但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还算好],大约半小时就到了镇上。这是一个建在河道之滨的山川小镇,辖区皆为山地,一如中国特色的其他地区的镇容那样,沿公路边上用目前通用建材堆积起来的店面显得烦乱而光鲜,仅仅从外观是绝对看不出这里的所谓贫穷的,如果非要这么说,那绝对是给社会主义抹黑。路边岔口处一溜的摩托皮卡等待拉客。不过颇有好感的是镇旁或者说路旁那条小河,潺潺流水,清清款款,梳理着这个与中国其他镇子一样有着轻浮燥动的小镇,看得出这条河还没有污染,不禁要为这条河庆幸这里的贫困。这个镇子跨河而居,镇政府在河对岸,不远处一所暂新的镇中心小学楼宇正拔地而起,很漂亮醒目。与中国其他镇子一样的还有:尽管这里贫穷,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但镇政府的报表上依然由镇政府的有关人员添上2500元向外宣扬,镇政府的办公楼依然是最好建筑的之一,院子里依然停放着包括奥迪200在内的形形色色的轿车。与镇长聊起有关情况,方知这里是宁波市级贫困镇,二万六千人中有一万六千人出外打工,结婚彩礼高达一万,很多外出打工的就将外地妹善良地骗回山里做老婆。因为人口多这里贫穷,也因为穷困这里人口生得更多,因为每人一年要交50元保险费,农村医疗保险在这里也无法推广。全镇集体经济资金仅十万元,多数山地无法耕种,山民多以种茶为生,种早茶尚有薄利,晚茶已无利可图,镇长为脱贫特别规划要种早茶,并撰文登在宁海日报上呼吁,一时颇引人瞩目,但之后就不见声响了。中午在镇政府外观挺漂亮的院内食堂吃饭,桌上菜品顿然使视觉处于贫瘠的尴尬,好在胃中空空填饱就不会闹意见,于是乎葱花豆腐、河里打的小鱼油炸忙不迭地往嘴里放,唇齿间竟也透香,当地放养的鸡据说味道鲜美,但食后觉也如此般般。分米饭时说到学校的孩子不仅令在场得人动容[不过也仅仅是动容而已],早先很多孩子因为贫苦辍学,后来市上拨款实行两免一补[免学费和住宿费补贴贫家孩子每人每学期100到300元不等],这一情况得到改善。饭后我们专程跑到镇上位于山下村子里的一所小学去看,大冬天的孩子门的床铺上仅仅铺了一层薄薄的棉褥,就这还是别人捐献的,县上拨款为孩子们每天添加一顿营养汤,在学校的厨房里我们看到所谓的营养汤是发的小豆芽汤,这个村子里唯一的一家小工厂老板据说也常为孩子们捐点钱物,这里条件好些的孩子的菜盒里还能见到腌咸鱼,很多孩子一周的伙食仅仅是一叠咸菜就米饭,山里穷人常常是炒过的咸盐就米饭吃。站在教室外面,不远处水泥铸的破旧的篮球框立在湿裸的操场边上,看到几个孩子在操场上玩耍。这所50人的小学校里有四位教师都是公办的,工资由县上发,接待我们的那个40多岁的男老师一月也能按时领到一千四百多元工资,孩子门应该还算幸运,比起更穷的地方,进到这所校门的孩子总还有老师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