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6时20分,在经历了三个半小时的听证之后,北京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会落下帷幕,25位听证会参加人全部同意调整票价。在同意轨道交通票价调整的25位参加人中,有1位同意方案一,有24位同意方案二。在同意调整地面公交价格调整的25位参加人中有1位同意方案一,有23位同意方案二,有1位提出了新的方案。在25位听证会参加人中,有22位参加人明确表态同意建立动态的调整机制,其余3位没有提出其他意见。
此次听证会上,25位听证会参加人需要对四套公共交通价格调整方案进行听证和表态,其中包括两套轨道交通方案和两套地面公交方案。此外,还需要对本市建立公共交通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进行表态。
北京地铁价格调整方案细节
方案一:起步3公里内每人次2元,3-6公里每人次3元,6-18公里每6公里加1元,18-42公里每12公里加1元,42公里以上每18公里加1元,票价不封顶。
方案二:起步6公里内每人次3元,6-12公里每人次4元,12-32公里每10公里加1元,32公里以上每20公里加1元,票价不封顶。
为减轻轨道交通通勤乘客费用负担,两个方案均对轨道交通月支出累计满一定金额的乘客给予阶梯折扣优惠。同时,为防止利用优惠政策进行一卡通的不正当交易,设置折扣封顶金额。具体为:每自然月内,乘客乘车使用市政交通一卡通支出累计满100元后,超出部分给予8折优惠;满150元后,超出部分给予5折优惠;支出累计达到400元后,不再享受打折优惠。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两个方案相比,方案一起步价与现行票价水平相衔接,有4.35%的乘客不受调价影响;加价计费里程比较精细,但中长途乘客费用相对较高。
方案二则适当提高起步价格,但加价计费里程较为简单,平均票价水平相对较低,约11%的人群调价幅度低于方案一,对中长途乘客相对有利。根据目前路网规模和乘客乘坐距离分布比例数据测算,优惠政策实施后,两个方案平均票价水平分别为每人次4.4元和4.3元。
按照2013年路网实际统计的乘客月平均乘坐轨道交通次数11次测算,采取方案一和方案二,乘客月平均支出分别为48.4元和47.3元,月增支26.4元和25.3元,98%的乘客月支出在200元以内。对通勤乘客而言,按照平均每天乘坐2次轨道交通,每月22个工作日测算,乘客月平均支出分别为194元和189元,93%的乘客月支出在200元以内,单次支出在5.1元以下的通勤乘客占98.58%或99.76%。
支持方案一:方便短途乘客
参加人王晓明表示,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目前地铁平均运距15公里,其中3公里以下的乘客占4.36%,而3公里至30公里的乘客占绝大多数,超过30公里乘距的乘客只占7%。按照这个数据,3公里以下乘客不受调价影响,3公里至30公里的乘客受的影响大体上是相同的,超过30公里乘距的乘客所受影响较大,但通勤乘客支出累计后可以得到打折的优惠。
“近距离出行的乘客,大多数有便利的地铁出行条件,未来随着地铁新线的建设和运营,站点周边直接覆盖的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会越来越多。”王晓明表示,从方便乘客的角度考虑,建议维持3公里以内乘车费2元,而超过30公里的远距出行从交通意义上讲是不够合理的,未来也会有新的运输方式。此外,他表示,根据统计测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通勤费用所占支出的比例大约是在5%左右,与全世界大城市的交通费用占收入5%至10%相比,乘客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支持方案二:让时间和空间分布更合理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作为专业人士的参加人则更加支持方案二。她认为,轨道交通作为中长距离出行的有效工具,它的优势不在于承载短距离的出行客流,而方案二适当提高了起步价格,这对于中长距离的出行者有利。
陈艳艳表示,这样可以将部分短距离的出行从轨道交通转移到地面公交上来,减少轨道交通的高峰压力,并且提高公交车的载客率和运行效率。“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这两种交通工具是有分工的,轨道交通更多的承担中长途客流,地面公交承担短途客流。”陈艳艳说,二者相互补充,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公共交通系统内部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客流运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