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线路的开通为北京成为公交城市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多方表示北京地铁线路仍需改造。
客运量衡量着一座城市交通的质量。据记载,1971年1月15日,地铁1号线一期开始载客试运营,当年共运送乘客828万人次。现在日均客运量达627.4万,最高日客运量达到716万。况且最近几年年客运量增长幅度较大,2009年13.7亿,2010年15.95亿,2011年18亿,2012年突破21亿,达21.02亿,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为缓解交通拥堵和建设“公交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
客流量突破21亿人次,对于北京地铁公司来说意义非凡。21亿,意味着什么?地铁具有安全便捷舒适特点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地铁就像城市流通的大动脉,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1亿,蕴藏着什么?地铁人坚持内涵发展和管理创新,默默无闻地拼搏奉献,为乘客安全出行付出太多的辛苦和泪水。
挖掘潜力,缩短间隔,我们在行动
为了让乘客走得了,走得好,这些年来,地铁人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地铁运输能力,一直在行动,在努力。北京地铁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正光多次会上强调:未来几年,中心城既有线路的客流负荷将进一步增大,运力和运量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我们要通过技术改造加管理创新,大幅提高运力。对于已经没有扩大列车编组余地的既有线路,我们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小行车间隔,以应对客流的继续增长,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效地铁。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研究大小交路套跑的行车组织方式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
2012年北京地铁线路先后11次缩小行车间隔,提高平峰和晚高峰运力。1号线平峰和晚高峰分别缩至3分和2分05秒;10号线高峰缩至2分30秒;5号线延长2分30秒间隔持续时间,平峰缩至4分30秒;15号线平日晚高峰缩至6分15秒;亦庄线平日晚高峰缩至6分30秒;八通线双休日早晚高峰缩至4分30秒,平峰缩至6分30秒,平日晚高峰缩至2分50秒;机场线高峰缩至8分30秒;昌平线延长运营时间35分钟;房山线延长运营时间30分钟,早高峰由9分30秒缩至6分,等等。
每次缩短北京地铁线路行车间隔和实行“大小圈套跑”,不是运行图的简单编制和调整,也不是应对外界压力的臆测行事,而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是一次地铁人敢于挑战,敢于跨越精神的体现。开通后10号线采取大小圈套跑,高峰期间最小发车间隔为2分30秒。全线首次采取一条线路两个车辆基地同时接发车,万柳、五路两调控中心科学分析,精心研究,加强培训,同时派专人上站值守,强化“站车一体化”,为网络化运营提供了保障。
北京地铁线路安全可控,精检细修,我们在持续
21亿,表面上看是个简单的数字,但凝聚地铁员工对安全工作的执著,对北京地铁事业的热爱。“现在,末班车收车后,隔三差五组织突发事件演习是家常便饭,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位在地铁工作15年的老值班站长如是说。
挑战安全极限、追求零风险。曾记否,“7.21”强降雨中,面对机场线局部线路积水、13号线局部护坡滑坡、郭公庄车辆段低洼被淹等险情,北京地铁公司各级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沉着应对,广大员工奋不顾身、全力抢险,通过超常规手段及时处置,努力把灾害对运营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了全路网运营不中断,赢得到了市政府、市民的好评。曾记否,11月3日,一场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降水量最大的雨雪降至,地铁13号线沿线树木压倒吹断,部分树木还侵入地铁运营正线,六个多小时,十多处段发生不同程度的险情。险情发生后,各专业抢险队员冒着雨雪,顶着大风,经全力抢险,确保了首班车准时上线。
“质量就是安全,隐患就是事故”。精检细修,降低设备故障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去年1至10月份系统设备运行统计,设备故障总件数较前年同期下降了18.27%。这充分表明我们在持续,在加油。
众多北京地铁线路中,13号线AFC设备运行年头最长、设备最老、全部位于地面站线。为解决设备运行不稳定,北京地铁通号公司维修三项目部摆脱依赖厂家的“等、靠”思想,提出“提高技能、精护细修”管理目标,针对疑难、频发的软件故障,采取厂家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对故障处理步骤在电脑上截图生成培训教材,提高处理软件故障能力。
北京地铁线路在设备上还有带提高,但北京地铁为市民带来的便利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