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以地养铁模式难以效仿
香港地铁以其地上盖物业开发补贴地铁运营的模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在公益性的交通项目上实现盈利的典型之一。
也正因此,它成为内地许多城市轨道建设和运营的“取经”对象,目前许多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如深圳、北京、 杭州等地都不同程度地搬用港铁的模式,在地铁周边地块开发物业和商业,以补贴地铁运营的亏损,不过目前内地尚无一例比较成功的案例。如今,广东省又欲将其在地铁方面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城际铁路上来,其效果又将如何呢?
深圳市是全国率先引入港铁模式的几个城市之一,尽管深圳地方财政实力雄厚,但一二三期近2000亿元的地铁投资如全数由地方财政来负担,压力太大,加上深圳大运会期间基础设施投入巨大和近期土地出让金收入剧减,因此深圳市财政在深圳地铁公司中的出资比例逐年递减,数据显示,2008年政府资本金投入19.99亿元;2009年资本金投入减少为2.1亿元;2010年则无资本金投入。2011年,深圳市政府更是将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资产106.5亿元中的政府投资比例从70%调整为48.8%。
在此情况下,深圳地铁公司可以发行企业债来解决部分资金问题,但受制于发债额度不得超过净资产40%的限制,通过发债融资的道路也被缩窄。
于是“以地养铁”成为救命稻草。不过到目前为止,深圳地铁公司在土地和物业开发上的收入,仍然无法跟票务收入相比,财报显示,其旗下在合法取得的土地上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深圳市地铁远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11 年二季度末总资产仅为2.7亿元、实现收入为1万元,净利润-90.90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