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公交需要再一次变革,从困境中突围。
“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重要作用,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安全、方便、舒适的公交服务,使广大群众愿意乘公交、更多乘公交。”这是7日,胡锦涛总书记对北京交通工作提出的要求。
快捷、安全、方便、舒适——四个关键词“道”出了老百姓乘车的真正期待,也浓缩了“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大趋势下公共交通的价值取向和公益属性——公交不仅要让老百姓坐得起,还要坐得舒心坐得满意。
如同汽车行驶需要不断加油,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公交,迫切需要注入新活力,不仅要在资金上大力扶持,还要探索、完善一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的变革之路。
“当啷”一声,家住泗井巷的汪金珍老太太往931路公交车投了一枚硬币。花一点钱,乘坐这辆新型智能公交车,汪老太感觉很划算。她不知道,在她投币的同时,还有一双隐形的手跟着投了3角7分钱,其中2角8分是苏州财政补贴,另外9分钱是公交公司出的。
汪金珍老太太今年69岁,再过一年,按照苏州实施的惠民政策,她乘坐公交将不再花钱。
每天,约有136万人次,像汪金珍老太太一样乘坐苏州公交;每年,市级财政向苏州公交投入过亿元,达2.2亿元,比2006年翻了两番。
1币两面
51年公交路“有一说一”
在苏州城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处长姜伟的眼中,苏州的公交也有“硬币的两面”。
硬币的一面:
——半个世纪,坐在轮子上的公交不停在“长”大。
今年是苏州公交“上路”的第51年。从1949年创立之初的27辆营运车,到现在的2985辆;运营线路由当初的7条,扩充至现在的238条;公交线路总长度也由40.42公里发展到今天的总里程5101公里。
如今,苏州市区已经拥有了苏州公交、园区公交、高新区公交、巴士公交、苏州交通旅游公交、相城公交和吴中公交7家公交公司。 ,市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尤其近几年,公交呈现出“裂变式”发展,路网覆盖率日趋完善,市民98.3%的出行线路只需要一次换乘,即可抵达。
硬币的另一面:
——市民对公交还是有建议和意见。
网友在天涯社区《论苏州公交》一帖中写道:“公交司机牛,脾气很大,到站不停,要人家扯着喉咙喊。 ”还有市民评价道:“晚上末班车很早就没了,翻牌车坐一站也是收那么多钱,空调车不开空调也加一块钱,不合理!”车辆老旧出现“冒黑烟”的现象,上下班时间的拥挤晚点,驾乘素质的良莠不齐、服务质量的有待提高等等问题,成了人们诟病公交的话题。
公交也很委屈。
路这么堵,专用道就那么几条,怎么快得起来?驾驶员待遇低、招工难,本地人不愿干,聘用外地人,听不懂苏州话,热情得起来吗?每年油价涨,还要买新车,虽然营运收入有增长,可还是要贴钱,容易吗?
据《苏州市区公交驾驶员现状调查报告》统计,到公交驾驶员流失386人。今年10日,苏州公交公司在人才市场招聘30名司机,最终却只有4人报名。平均不足3万的年薪,没人愿意干,造成驾驶员“青黄不接”。 2005年至今,苏州公交营运收入增长了51.53%,但亏损面也在扩大。“涨”声不断的油价和驾驶员要求提高待遇的呼喊,让公交如履薄冰。
随着城市发展,苏州公交规模不断扩张,运营车辆的持续投入也加大了企业资金压力,3年内投入4.25亿元购置1266辆运营车辆,其中财政补助20.59%,剩余大部分资金是靠银行贷款解决。
2大矛盾
“幸福公交”在哪卡壳?
时间:16日17时37分
地点:从人民路接驾桥站——人民桥南。
记者做了一个测试。乘坐公交公司1路车,途经南门、工人文化宫、三元坊、饮马桥、察院场观前街西短短5站,用时1小时22分。时值下班高峰,车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这只是个例。但来自交通部门的信息也表明,目前苏州市公交平均车速只有10公里/小时,已低于自行车12公里/小时的速度。与前相比,公交出行时间平均延长近20分钟。
公交速度跟不上市民的需求,自然也跟不上“低碳生活”的国际潮流。现实途径往往是经济条件好的人选择购买私家车,低收入者则借助自行车、电动车等出行,个体交通工具的膨胀使拥堵急剧上升,公共交通的速度和满意度进一步降低。
这似乎是一个解不开的循环。意味着在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一味增加道路设施或车辆,必然会落入车与路矛盾纠结难缠的“当斯困境”。
让城市不为交通堵塞所困,必须提高市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占总出行量的比率——公共交通分担率。
那么,公交的容量呢?
目前,我市公交万人拥有公交车10.6标台,线网密度为2.3千米/平方千米,相较于先进地区、发达国家,还处于“公交线网密度低,人均公交车辆较少”阶段。
在一些地段,苏州公交线网密度反而很高。交通部门的调查表明,石路、平门、汽车南站一带,经过的公交线路都在15条以上,是市区公交线网重复系数3.46的5倍左右,虽存在局部客流压力大的原因,但同时也产生部分公交线路过长,产生绕行,而且加剧了这些区域的交通拥堵。
[next]
3个优先
“格局之变”引带“服务蝶变”
交通拥堵,本质上是汽车保有量与道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我市新购401辆公交车,市区公交车辆总数较上年增长6%。
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需要购置公交车辆增加运力投放,但增加车辆后,道路资源并未完全对公交车优先通行进行倾斜,运营效率得不到相应提高,老百姓还是感到车慢、不准时。
可不可以通过更好的运营系统来解决客流压力呢?
多建一些交通枢纽,让集散点更多一点,从而分流客流,缓解中心城区道路的交通压力,也让公交车跑得快一些,这是《苏州市公交场站与公交主干线规划》的主要思路。
这条思路只是“公交优先”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作为苏州战略的“公交优先”,还涉及城市规划及交通发展战略。体现在“规划优先、政策优先、道路优先”三个方面。
首先,一个跑得快、跑得好的公交,需要一个良好布局。
规划优先:就是要明确制定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编制城市发展公交规划,健全公共交通运行保障体系。
如果说公交线路是城市的“肠”,那么,公交场站就是城市的“胃”。
让公交车跑得快,必须疏通“肠胃”。进一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建立全市统一的线路调度系统。同时,做好古城区和重点地区公交场站、枢纽站的建设,解决好部分地区部分节点场站缺口的突出矛盾。
道路优先:目前,苏州6条公交专用道总长度34.9公里。但现实中专用道上的公交车被轿车、面包车、卡车们前呼后拥的场面依然常见,这条直接关乎公交车车速的绿色通道需要更有力的保障,让它变得更长、更畅。
政策优先:解决公交之困,必须要有个理念:公用事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当市场机制无法保证公用事业的普遍服务性质,就需要政府对其产业进行微观干预和规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是普遍服务的最后责任人。
路径一:
——市级财政应明确规范对每年数千万预算的燃油补贴及购车补贴补助方法(目前,面向社会的政策是对伤残军人、市级以上劳模、盲人和老人等9类群体实行免费乘坐公交或价格优惠措施,但市财政目前只对老人、学生等特殊群体按67.5%予以补贴,差额部分则由公交企业自行消化。
路径二:
——重组公交公司。通过七家公司的资产重组,达到优化组合,降低机构运转成本,逐步实现政府监管下的市场有序适度竞争。
路径三: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尽快明确购买公交服务的模式标准,出台相关制度,建立公交营运绩效与财政补贴挂钩的考核机制,以有效政策手段推动服务水平的提升。
要彻底解决市民的出行难,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实施城市大公交战略,立体发展大公交,除地面上的公路交通外,还要“上天入地”,发展轻轨高架列车。
4元启示
“三区三城”延伸突围路径
中旬的一天,家住南园桥堍的薛好婆完成一次“不可思议”的旅行:花费4元钱,到无锡一日游。
4元钱的城际旅游,看起来很“玄妙”,其实公交起了大作用。
借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了经济学中许多重要的原理。这次旅行真正的“妙”,是苏州进入“大城时代”,长三角迎来一个“同城时代”。
城际铁路纵横交错,苏州人还需要公交车吗?需要什么样的公交车?一系列问题考问着苏州公交未来命运。
国际实践证明,期望通过轨道交通来消灭城市的交通拥堵并不科学。轨道交通可以减少地面交通量,但是不能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世博会期间,上海每天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向世博场馆输送10万以上的游客,而这些游客的分流却全部要靠公交解决。
知道了距离,理清了思路,破解了瓶颈,再远,终归可以接近目标。
建设“三区三城”,给苏州公交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苏州公交拥有全新的突围路径。
交通运输智能化建设不断加快。,苏州第一个智能公交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科学安排班次、智能化营运调度,准确掌握公交线路的准班准点、投放车辆、营运里程等考核指标,让市民候车时间大大缩短,出行更加快捷、安全、方便、舒适。
公交车辆环保标准进一步提高。起,苏州市对公交车进行环保化改造,并在今年底全面完成改造任务。经过此次改造,国3排放标准的车辆数由初的25%提高到目前的57.6%。20日,两台苏州金龙公司生产的海格新能源混合动力公交车投入试用,在人民路上的公交1路线上运营。
新思路、新系统和新能源,为苏州公交勾勒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便捷、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苏州市区公交三年发展目标和政策保障体系》明确目标,,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公交出行分担率达30%以上,万人拥有公交车达16标台以上。
公交每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一场从民生到经济格局的巨大变革。
从理念到实践,苏州公交在一次次突围的历程中期待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