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不满:长沙1成公交站名商业味浓重
9日,湖南大学学生向柯从学校搭乘公交车去单位实习,经过“华图教育(太平街口)”、“牛耳教育(南阳街口)”等多个公交车站时,公交车内的报站声让她感觉很别扭,“这些站名让人对本来熟悉的地方反而觉得好陌生。” 用企业名命名公交车站、立交桥等公共资产到底合适吗?记者对此做了调查。
了解到,长沙市2005至2007年三次修改多处公交车站的名字。其中,2006年的改名更是引进了商业因素。对此,市交通运输局客运处处长雷毅华表示,长沙市公交车站点的有偿使用主要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其冠名遵循严格步骤。首先是冠名单位向交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然后由相关工作人员实际勘查,认真核实,才能被批准,最后由交通主管部门更改站名。目前,长沙市有偿使用的站名约为10%。
昨日在长沙街头关于“你是否赞成公交车站商业化命名”的采访中,20名受访者中除1人表示“无所谓”,1人认为有些生僻地名不如换成辨识度高的地标名称,方便认路之外,18人都对公交车站名的商业化命名表示不赞成、不接受。“一个个公交车站名,陪伴着上百万市民走过了孩童时代。公交车站命名看似小事,却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可能磨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也会直接影响市民日常出行。”一位老长沙市民说。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先江认为,公共资产商业化命名的引进带有一定公益性和合理性,应尊重市场规律,同时有一个合理的边界,即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没有侵犯公民合法权利。
“政府既不能完全不管理,也不能干预太多。”刘先江表示,对于公共资产商业化命名的问题,政府要尊重社会各团体、组织、公民的意见,让各方面形成一种互动,对这种商业化引进的现象进行监督和制约,特别要注意公民的参与。有关部门做决定时,非常有必要听取社会上各种声音,取得社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