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公交“碰碰车”源自市场化太嫩
6月13日,东莞217路公交车因车速过快,连撞三辆车,造成一死多伤的惨剧。此事故将东莞公交再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就在一个星期之前,东莞发往深圳的两路公交车在公路上上演了一场公交碰碰车“游戏”,吓得尿裤子的乘客大概至今余惊未了。从公共交通工具变成游戏“碰碰车”,一反常识的公交形象禁不住让人们发出质问:东莞公交怎么啦?
跨镇公交并非国有化运营,采用的是私营公共事业的体制。在东莞,除了城巴是真正国有的公交外,跨镇及镇内公交则多为私营,另有一部分是补贴私营公交。东莞的公交格局借鉴了香港公交,香港公交很大一部分是由私营业主经营的。
香港公交模式之所以能成功,有四个基本面在支撑。一是香港是一个发展成熟的城市,每条线路的乘客数量相对稳定,也容易计量,业主自营公交赚钱或者赔钱,能做到心中有数。二是香港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经营者都养成了一个基本的市场经济意识,有着良好的市场经济规则的历练,对于赢利及服务之间的平衡把握相对较理性。三是香港是个法治社会。影响经营者的不确定因素较少,市场不会受“黑车”侵犯而造成失衡。公交主营者和从业者遵守法律和法规,否则会被乘客告上法庭,有失去经营权或者职业资格甚至坐监的危险。四是香港政府公开透明公正,有着多年的管理市场经济的经验。
在香港行之有效的体制,移植东莞后却结出了青涩之果。公交私营或者公交公营,与公交秩序并无必然的关系,关键不在于公交私营或国营,而在于市场环境是否建立。在同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即便是公交公营也会出现问题。国内大多数城市实行的是公交公营,但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公交都依然是让政府头疼、让财政流血、让百姓抱怨的问题。
花了钱办不好事,不花钱更办不好事,就是国内公交现状的真实写照。公营与私营都令人头疼,最大的根源还在于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服务精神的淡漠与缺位。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竞争的结果是良币驱逐劣币,竞争总会将服务推向更高的水平,将创新推向更新领域,获益最大的是消费者。所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内,竞争已成为保障消费者利益的有效手段,企业和公司只能凭借服务升级和创新这种利他的方法来达成自利的目标。
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出现“大治”局面,并非仅依靠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达成,公司及从业者服务至上的素质培育还与法治的健全有效密切相关。从业者唯利是图,胡乱转移经营风险,是东莞公交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获得公交经营权的老板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战略安排须避免短期化,但实际情况是,他们经济实力弱小,考虑更多的是短期利益。一旦市场风险抬头,赚不到钱,公交老板便本能地将风险转嫁出去。要么拖人下水,搞“二级承包”;要么不支付员工特别是司机工资,由他们到市场上抢饭吃,自己稳坐“钓鱼台”。本就利薄的市场被经营者转移风险的手法一稀释,竞争就更激烈了。无序的市场中,经济实力低下的运营者和司机一碰面,公交就变成了“保钱事业”和“保工资事业”。为了赚回投资,为了拿到活命的工资,公交车变性为拼命车,乘客利益被部分剥夺,服务意识更淡化,同行更“可恨”。
不成熟的公交市场,还遭遇到不完美的管理和不完美的法治环境。据了解,一些镇街对私营公交也有一些补贴,但只补给经营者,而没有补在运营的公交车上。真正出力的得不到补贴,公交体制的弊端相当明显。而对开“碰碰车”的司机的追究也十分失当,如此枉顾乘客生命安全,却没被视为惩罚对象。勒令停运似乎成了治理“碰碰车”的杀手锏。其实,上帝的要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对营运秩序的治理不仅要以公司为对象,更要拿司机和运营者来开刀。否则,行业职业精神只会沦陷,职业道德只会退化。乘客利益得不到保障,市场秩序将永久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