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公交车站牌名“傍大款”
作为伴随运城这座历史名城成长了数十年的老人,陈银狮、崔云山、郭彩枝3位人大代表对于市区公交车站牌名日趋商业化的现象提出了质疑,认为公交车就应该“公”字为先,站牌名不能“傍大款”,公交车站命名应该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遵循公众习惯,讲究科学性、实用性和稳定性。
作为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城建环保工委主任,陈银狮说,目前,国内包括我省对于公交车站台名冠名方面没有一个专门的法规,因此对于市公交公司的这种做法从法律角度讲似乎“无话可说”。
“但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人大代表,我觉得公交公司的这种做法很不妥,公交站名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增加运城市在站牌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但是,公交车站冠名广告不宜过多,否则不但会给市民带来不便,还会影响城市形象。因此,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广告内容、方便群众、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尽可能做到互相兼顾。”
运城市人大代表崔云山认为,公交车站名如同地名一样,是“外地人的眼、本地人的脸”,以某某糕点、某某医院来代替运城学院、槐中路等运城路标,不仅让人“找不着北”,还有损于运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历史底蕴。
盐湖区人大代表郭彩枝则以她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公交车广告过多给她造成的一次不便:“我今年62岁,有次带着3岁的孙子出门,等8路公交车。远远地看见一辆公交车过来,因为车前窗的广告太多,我看不清车牌,问我的小孙子,他也被广告‘花了眼’。”
“前几天,市里领导刚召集我们几位人大代表开会,会上,领导就问到我们对市区的公交车、出租车有什么看法、建议。当时我就讲了我遇到的事情。看了晨报的报道,我觉得有必要向领导专门反映此事,公交车的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