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立夏诗歌

首页
汽车
火车
机票
公交
天气
资讯
问吧
工具
地图

关于立夏节气诗词有哪些

2017-05-20 17:19:58 来源: 客运站 信用卡快速申请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那么大家知道关于立夏节气诗词有哪些吗?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下关于立夏节气诗词有哪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记下来哦。

  关于立夏节气诗词有哪些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四月旦作时立夏已十余日》 [宋]陆游

  京尘相值各匆忙,谁信闲人日月长? 争叶蚕饥闹风雨,趁虚茶嬾斗旗枪。

  林中晚笋供厨美,庭下新桐覆井凉。堪笑山家太早计,已陈竹几与藤床。

  《立夏前二日作》 [宋]陆游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壶中天·念奴娇》 [宋]朱元夫

  人生有酒,得闲处、便合开怀随意。况对寿、龟仙鹤舞,犹直壶天一醉。蚕麦江村,梅霖院落,立夏明朝是。樽前回首,去年四月十二。依旧洛里吟窝,华台书隐,心事无怀氏。偃鼠醯鸡空扰扰,海月天风谁寄。珠璧祯祥,斗牛光景,预可占斯世。先生出否,明年方六十岁。

关于立夏节气诗词有哪些1

  立夏养生小常识

  1、立夏养生小常识:饮食宜清淡忌油腻

  中医认为“立夏”后阳气上升,天气逐渐升温,如果此时人们还多吃些油腻,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会造成身体内、外皆热,而出现上火的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2、立夏养生小常识:“静养”消除烦躁不安

  立夏养生还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重视“静养”。立夏后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使人们心火过旺所致。因此立夏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静一些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

  “立夏”代表天气转暖温度升高,炎热的夏季即将到来,同时雨水增多。专家称,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学会养“心”。特别是老年人,每年夏天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所以专家建议老年人应该保持精神安静、笑口常开、自我调节、制怒平和。

  3、立夏养生小常识:预防心脑血管及肠胃疾病

  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季节。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高,湿度大,细菌容易繁殖,饮食要卫生,少吃隔夜饭菜,碗筷要干净,以免染上肠炎、痢疾,体虚的人要注意少吃生冷。气温明显升高会诱发手足口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和胃肠消化疾病等疾病开始侵害人们的健康。同时,立夏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频繁时期,特别是老年人,初夏之时,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

  4、立夏养生小常识:起居晚睡早起,避免贪凉

  气候逐渐炎热,但是北方天气仍然不够稳定,还会出现阴晴交替、冷暖变化的情况。所以必须注意随时增减衣服。虽说夏季到来了,天气逐渐炎热,温度明显升高,但此时早晚仍比较凉,日夜温差仍较大,早晚要适当添衣。另外进入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

  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关节患者来说,夏季应该避免贪凉,不用或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在工作场合中,应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同事,以取得同事的理解,尽量不用空调或适当调高温度。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衣服。

  以上是对关于立夏节气诗词有哪些的相关介绍,希望小编的介绍能够帮助到你。

上一篇 : 2017夏至是几月几日 下一篇 : 立夏节气的古诗词有哪些
  • 相关阅读

    @2005-2018 闽ICP备2020019188号-8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